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核岛结构设计地基场地及计算基底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1 16:37

  本文选题:核电厂 + AP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08期


【摘要】:针对新型核电工程结构AP1000核岛结构设计地基中的5类非坚硬岩场地,即硬岩场地、软岩场地、上限软-中等土场地、软-中等土场地和软土场地,采用一维土层场地模型开展场地土和计算基底条件对设计地震动影响计算分析。分析中,场地模型的计算基底剪切波速分别取为700、1 100、2 438 m/s,计算基底输入地震动分别选择基于核电建设相关技术文件和规范规定的反应谱RG1.60谱、AP1000谱和HAD101/01谱(5个阻尼比)合成的人工地震动时程。计算分析表明:非坚硬岩场地会导致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频谱特性显著变化,场地越软影响程度越显著;除软土场地外,场地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均为放大作用,软土场地对地震动较低频段反应谱有放大作用,但对峰值加速度和较高频段反应谱具有强烈的减小作用;对于各类场地,计算基底及其剪切波速的变化均会导致地表地震动峰值及频谱特性明显甚至显著变化,其影响程度与计算基底剪切波速成正比;随着场地由硬变软,计算基底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程度大为减小,至软土场地几乎不产生影响。考虑到场地类型及计算基底选取对场地地震动的显著影响,我国核电厂建设引用AP1000标准设计时应合理分析场地的适宜性。
[Abstract]:5 types of non hard rock sites, such as hard rock sites, soft rock sites, soft medium soil sites, soft medium soil sites, soft soil sites and soft soil sites, are designed for 5 types of non hard rock sites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ite soil and calculation base conditions on the design ground motion is carried out by one dimension soil site model. The calculated base shear wave velocity of the model is 700,1 100,2 438 m/s respectively.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 non hard rock site will lead to the site of the ground mo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sponse spectrum RG1.60 spectrum, AP1000 spectrum and the HAD101/01 spectrum (5 damping ratios) based on the related technical documents of the nuclear power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fic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ground input ground motion respectively.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frequency spectrum of ground motion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softer the effect of the ground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 of the site on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ground is magnified, and the soft soil site has a magnifying effect on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lower frequency, but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high frequency response spectrum are strong. For various sites, the variation of the calculated base and its shear wave velocity will result in obvious or eve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peak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ground motion,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of the base. As the ground is softe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on the ground motion is greatly reduced. There i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oft soil site.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site type and calculation base selection on ground ground motion,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ite should be rationally analyzed when the AP1000 standard design i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2013ZX06002001,No.2011ZX06002-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1CB013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91215301,No.51421005)资助
【分类号】:TU47;TM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2 李小军,廖振鹏,,关慧敏;粘弹性场地地形对地震动影响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J];地震学报;1995年03期

3 李小军;非线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种方法[J];华南地震;1992年04期

4 李小军;;场地土层对地震地面运动影响的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1992年02期

5 侯春林;李小军;潘蓉;朱秀云;;AP1000设计地震反应谱在具体厂址评价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07期

6 范留明;;非均匀层状介质一维波动方程精确解的有限差分算法[J];岩土力学;2013年09期

7 陈龙伟;袁晓铭;李雨润;;水平土层特性变异性对传递函数影响分析初探[J];岩土力学;2013年S2期

8 陈国兴;金丹丹;朱姣;李小军;;河口盆地非线性地震效应及设计地震动参数[J];岩土力学;201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维;;地震逃逸救生桶工业设计的初步构想[J];包装工程;2011年04期

2 万波;靳超宇;;场地地震地表破裂危险性估计[J];防灾减灾学报;2010年01期

3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4 吴小兵,钟以章;辽宁鞍山市抗震设防区划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5 薄景山,李秀领,刘德东,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6 李雨润,袁晓铭,孙锐;半空间异质隆起的出平面动力响应:闭合级数解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7 李彬;刘晶波;刘祥庆;;地铁车站的强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8 刘必灯;周正华;刘培玄;李小军;王伟;;SV波入射情况下V型河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9 杨晓平;袁洪克;宋新初;王里;刘保金;叶建青;陈献程;周本刚;;浙江宁波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勘探和新活动时代[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正权;刘小生;赵剑明;赵军强;陈宁;刘启旺;;深厚覆盖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3 韩军;李英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米素婷;陈丹;吕晓健;;黄土地区挖填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特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吴兆营;翟庆生;;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陈建涛;李丹宁;刘本玉;;强震地面运动理论研究的若干进展[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晶波;刘祥庆;李彬;;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静力弹塑性方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尹洪峰;齐迪;闻久成;;核电厂软岩地基动力学特性与地震反应分析[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9 杨正权;刘小生;周祥鹏;赵剑明;杨玉生;;深厚覆盖层场地地动特性研究[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唐晖;地震波动数值模拟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刘必灯;断陷盆地及断层破碎带场地地震动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杨宇;场地地震波动模拟中透射边界稳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王丽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动输入与侧向刚度控制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6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韩阳;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地震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周建中;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张国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智元;基于宁洱地震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曹聪;震后损伤框架结构的粘钢修复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肖遥;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孔军;考虑场地放大效应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王红红;压力分散型悬锚式挡土墙支护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包金龙;考虑场地土层非线性效应的地震危险性曲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郭锋;抗震设计中有关场地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亚东;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9 于德国;缺陷桩的低应变动力响应及量化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张倩;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良;韩清宇;;粘弹塑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2 符圣聪,江静贝;Iwan模型用于场址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3 廖振鹏,刘晶波;离散网格中的弹性波动(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4 李小军,廖振鹏;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5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6 薄景山,李秀领,刘德东,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7 金星,孔戈,丁海平;水平成层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8 陈龙伟;袁晓铭;;求解液化土表位移两种简化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9 曾心传,龚平,王岚;关于利用一维波动理论计算土层地震反映传递函数的讨论[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年01期

10 成谷,张宝金,马在田,曹景忠,高顺莉;积分道与基于Born散射的一维声波方程速度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茂田,林皋;场地地震反应一维非线性计算模型[J];工程力学;1992年01期

2 孙剑平,朱f^;考虑土非线性层状场地地震反应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3 高峰;陈兴冲;严松宏;;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4 王淮峰;楼梦麟;陈希;翟永梅;;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沉积盆地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5 窦立军,杨柏坡;场地分类新方法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6 陈继华,陈国兴,史国龙;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7 张海;阳芳;张超;;单层土模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土层参数随机性的影响[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9年01期

8 汤爱平,董莹,文爱花;工程场地中活动断层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1期

9 金星,孔戈,丁海平;水平成层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10 陈原;;含随机介质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建设;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海;;土层参数随机性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白建方;楼梦麟;;考虑局部非线性的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约束模态综合法[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3 杨佑发;王一功;;倾斜基岩上的土-框架共同作用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蒋溥;徐峰;王启鸣;;工程场地地震效应研究和区划[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谢忠球;温佩琳;丁科;左军;;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场地微动谱特性及其应用[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6 陈原;李杰;;非线性随机介质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领香;断层场地对弹性波的散射[D];天津大学;2009年

2 史大成;区域性场地地震动放大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3 夏江;基于PC集群系统的场地地震反应并行计算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方崇;基于城市建设地基土细观结构与场地自振特性变异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7 杨宇;场地地震波动模拟中透射边界稳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刘方成;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及基于SSI效应的结构隔震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山;滨海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4年

2 翟庆生;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3 陈来云;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不规则场地的地震动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4 刘强;地震场地响应分析及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郭俊平;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模式识别在场地分类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6 皮净灵;地震作用下场地土的反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亚东;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8 李玲;小应变剪切模量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陈卓识;季冻区场地地震响应规律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李平;场地类型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830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30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