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改性砂浆-橡胶束滑移隔震墙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23:02

  本文选题:砌体结构 + 滑移隔震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S2期


【摘要】:为提高村镇砌体建筑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村镇低层砌体建筑的改性砂浆-橡胶束滑移隔震技术。对1片未设置隔震措施普通墙及2片不同构造滑移隔震层砌体墙进行了低周反复试验,分析了墙体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隔震措施普通墙相比,改性砂浆-橡胶束滑移隔震墙未出现破坏,滞回环饱满,延性好,刚度退化慢,耗能能力强,造价低廉。其中钢珠-改性砂浆隔震层适用于7、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低标号改性砂浆隔震层适用于7(0.15g)度及以上的高烈度区。橡胶束作为限位材料,限位性能好。改性砂浆-橡胶束隔震技术可在高地震烈度冻土区村镇砌体建筑中推广使用。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asonry buildings in villages and towns, a modified mortar and rubber beam sliding isolation technology is proposed for the low story masonry buildings in villages and towns. Low cycle repeate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one ordinary wall without isolation measures and two masonry walls with sliding isolation layer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failure pattern,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ductility,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wall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wall without isolation measures, the modified mortar and rubber beam slip isolation wall has no damage, full hysteretic loop, good ductility, slow stiffness degradation, strong energy dissipation and low cost. The steel bead modified mortar isolation layer is suitable for the 7 ~ 8 degree seismic fortification area, and the low grade modified mortar isolation layer is suitable for the high intensity area of 7 ~ 0. 15 g) and above. As limiting material, rubber bundles have good limiting performance. Modified mortar-rubber beam isolation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village masonry buildings with high seismic intensity.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68054) 兵团科技援疆专项项目(2014AB053)
【分类号】: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肖文凤;叶明河;唐旭升;赵安;;汶川第二小学隔震过道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尚守平;姚菲;刘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泽;卢文胜;翁大根;;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7 郝章程;;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J];中国橡胶;2013年10期

8 尚守平;周浩;朱博闻;鲁华伟;;钢筋沥青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与推广[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9 尚守平;李晓辉;;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10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谈琳;人命关天:鲁甸民居的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群堂;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砌体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荻;二维周期板结构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兰玉;金属滑移支座隔震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玉成;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可威;复合隔震墩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武辉皎;基于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朱娜;大型隔震与抗震试验模型的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0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40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