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分布式能源 + 民用建筑 ; 参考:《建筑电气》2014年11期
【摘要】:结合某办公楼中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应用,介绍冷热电三联供的原理、相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中应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运行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发电机组规模的确定原则及配电系统的主接线形式。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triplex system of cold, heat and electricity in an office build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the triple supply of cold, heat and electricity, the relevant standard, the operation scheme of the triple system used in civil buildings,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The principle of determining the size of generating set and the main wiring 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TU8;TK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清江;韩学廷;孙尔雁;;规划优化在楼宇式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经济评价的研究与应用[J];建筑节能;2008年11期
2 马一太,杨俊兰,卢苇;天然气热电冷总能系统应用模式的探讨[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2期
3 杨丁丁;王佰顺;周生国;;热电冷联产技术在深井热害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2年11期
4 徐福胜;;朱集东矿井下制冷方案优选及降温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富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J];城市燃气;2010年10期
2 周科;龙新峰;梁平;;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冷联产系统应用模式分析[J];电力设备;2006年02期
3 逄锦伦;;煤矿低浓度瓦斯直接焚烧余热制冷技术在煤矿热害治理领域的探索[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5期
4 孙小婷;顾昌;饶张飞;;从节能率看燃气冷热电联产的热经济性[J];节能;2006年09期
5 李君;顾昌;孙小婷;周元祥;;浅谈冷热电联产系统及其发展状况[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4期
6 马玉国;;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科技风;2012年22期
7 牛多龙;;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顺层钻孔全程套管预抽瓦斯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5期
8 张健,邹泉波;青岛引进天然气以后的供热方式探讨[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孙小婷;顾昌;李君;周元祥;饶张飞;;从节煤率看楼宇冷热电联产的热经济性[J];燃气轮机技术;2007年01期
10 龙新峰;;天然气冷热电联产运行模式的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筝;空气源自备电燃气机热泵系统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江江;楼宇级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及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君;北京市CBD核心区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方德;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3 陈北洋;天津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总体方案研究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富强;钢铁厂余热蒸汽的热电冷联产应用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5 许建华;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综合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汪弋;推广直燃机对西安城市燃气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爱国;我国南方地区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8 林奇峰;啤酒厂沼气回收用于电、冷双联供[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任鸿远;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预测与应用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丁丁;朱集矿热害特征及其控制效果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民;;瓦斯发电余热制冷技术在煤矿热害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谢英柏,马一太,杨昭,苏维诚;燃气机热泵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3 刘何清,吴超,王卫军,陈世强;矿井降温技术研究述评[J];金属矿山;2005年06期
4 张万坤,陆震,陈子煜,曹卫华;天然气热、电、冷联产系统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J];流体机械;2002年12期
5 李红阳;;矿井降温系统技术经济分析[J];煤矿安全;2009年03期
6 薛梅,董华;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效益分析[J];煤气与热力;2003年05期
7 孟庆财,康虎林;矿井通风的新发展与新观念[J];煤炭技术;2003年11期
8 方良才;;淮南矿区瓦斯卸压抽采理论与应用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8期
9 袁亮;;淮南矿区现代采矿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07年01期
10 徐德明;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和联合循环发电中的利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超;基于热电冷联产技术的煤矿瓦斯利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杨方德;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富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J];城市燃气;2010年10期
2 李炳华;王立坤;岳云涛;杨智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年04期
3 白玉民;;城市高低层采暖联供技术应用[J];科技资讯;2012年30期
4 李建业,舒宗勋,方福林,魏瑚;上海“三联供” 的发展[J];动力工程;1991年03期
5 ;2005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制冷技术;2005年04期
6 郭力;王守相;许东;王成山;;冷电联供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经济运行分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5期
7 武文杰;李濵;;冷热电三联供电厂等价电效率分析[J];华电技术;2012年06期
8 别祥;韩光泽;;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热力学分析[J];化学工程;2010年01期
9 高茜;;浅谈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及优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5期
10 高珊;;热电冷三联供环境效益评价[J];山西建筑;2013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辉;赖中练;张世钢;付林;赵玺灵;朱建章;;某火车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山东制冷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年
5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孔祥强;李瑛;李华;;基于热气机的热电冷三联供方案比较与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王默晗;杨前明;姚易先;郝红宇;;电厂周边冷热联供系统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朱建章;黄保民;宣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应用体会点滴[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管控系统[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10 方桂珍;金星;;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纺织厂空调中的应用[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小勤;看好市场前景 港华燃气进入三联供领域[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维;“冷暖N联供”系统,且推广且完善[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肖永春;“三联供能源系统”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孙乾坤 金帅;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钟和;天然气三联供引领建筑绿潮[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记者 陈岩;武汉朗肯制定一项建筑工业行业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金池;应对能源短缺:冷热电三联供悄然兴起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8 谭晓诗 记者 陈铁;武汉企业领衔制定“三联机”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文宝生 特约记者 王邻;物资支前保障实现联储联供联运[N];中国国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宁方正 本报通讯员 陈斌;“三联供”:给供热企业带来新希望[N];青岛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荪;上海某能源中心三联供方案及运行方式的系统优化[D];东华大学;2010年
2 张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高茜;冷热电三联供方案可行性及技术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4 吴利辉;楼宇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陈云;分布式电冷热多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与经济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6 许建华;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综合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许东;微型燃气轮机冷电联供系统能量优化与管理[D];天津大学;2010年
8 谭鹏;热电冷三联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关键技术指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玉同;北京市天然气三联供系统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10 刘长军;楼宇热电冷联供系统的节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0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4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