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及垫层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CM桩复合地基 + 现场试验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S1期
【摘要】:通过现场4桩大压板静载试验,布置土压力盒,测定并分析C桩(刚性桩)桩顶、M桩(亚刚性桩)桩顶和桩间土体应力,计算桩(C桩+M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CM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过程中桩、土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不同垫层厚度,对比大压板试验P-S曲线,结合单桩静载试验,分析CM桩复合地基垫层的破坏模式及垫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M桩复合地基工作时C桩桩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C桩桩土应力比大于10,M桩桩土应力比小于10;随着试验加载,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C桩桩土应力比增大幅度大于M桩;在复合地基设计荷载条件下,桩土荷载分担比接近6:3:1;将M桩和桩间土体视为一整体,即地基处理后相对于C桩的"桩间土",则桩土荷载分担比为6:4,设计较为合理;随着垫层厚度增大,CM桩复合地基沉降值增大;当C桩成桩质量较好时,垫层破坏模式为C桩桩顶刺入破坏,试验时应合理选取褥垫层的材料和厚度。
[Abstract]:Through the static load test of 4 large ballast plates, the earth pressure box is arranged, and the soil stress at the top of M pile (subrigid pile) and between piles is measu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 C pile M pile is calculated. The behavior of pile and soil in static load test of CM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analyzed. The failure mode and cushion effect of CM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are analyzed by setting different cushion thickness, comparing P-S curve of large pressure plate test and combined with static load test of single pil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phenomenon at the top of C pile is obvious and the stress ratio of C pile to soil is larger than 10 M pile to soil stress ratio is less than 10. The increase of pile-soil stress ratio is larger than that of M pile, and the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 to soil is close to 6: 3: 1 under the design load condition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the M pile and the soil between pile and pile are considered as a whole. That is, compared with the "soil between piles" of C pile after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 and soil is 6: 4, the design is more reasonable, the settlement value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of CM pi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ushion thickness, and when the quality of C pile is better, The failure mode of cushion is that the pile top of C pile is pierced and the material and thickness of cushion should be reasonably selected in the tes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78131)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基金(No.2009-25)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院成;李明宇;李永辉;;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赵明华;彭理;龙军;;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3 马时冬;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测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斌,叶观宝,徐超;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对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王凤池;史富民;徐云龙;刘凤起;;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郭忠贤;霍达;张明聚;;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4 赖天文;;路堤下水泥土挤密桩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10期
5 章定文;刘松玉;;路堤荷载下DJM-PVD复合地基固结特性数值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徐毅;洪宝宁;符新军;闵紫超;;CFG桩复合地基加固高速公路软基的现场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方志峰;;复合桩基水泥土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J];福建地质;2009年02期
8 吴少汉;廖建春;;路堤下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性状的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9 巩天真;常积玉;韩鹏举;;一种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装置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8年04期
10 张伟;;探讨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及数值模拟[J];广东建材;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彬;王钊;杨俊峰;覃祖淼;;土压力盒在工程应用中的误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肖世伟;陈则连;郭超;;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对路堤稳定影响离心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软土路基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熊方亮;丽娟;范斌;王佳玲;;地基处理工艺在某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工程的综合应用[A];2014江西地学新进展——江西省地质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专集[C];2014年
4 肖武权;;某软土路基不同处理方法沉降特征研究[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5 李连祥;符庆宏;郑英杰;扈学波;;中国强夯三十年[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6 王茂;耿玲;;松木桩复合地基应用实例探讨[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7 王伟;孙玉品;荣哲;;关于现行规范中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方法差异的理解及适用性探讨[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8 滕延京;盛志强;;处理后地基的检验及评价[A];2014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王世杰;侯东利;李立;;新近吹填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及路基处理[A];2014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肖国华;刘情情;黄昌乾;邹桂高;;CFG桩复合地基桩土沉降测量方法及桩土协同作用分析[A];2014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贵;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郭忠贤;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郭超;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变形协调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海芳;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冯瑞玲;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6 李占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鲁绪文;路堤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土路基的试验与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周敏锋;考虑水泥土峰值后软化特性复合地基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贺为民;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及止水帷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杨庆光;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设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富民;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试验研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胜涛;路堤荷载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
4 闫超;刚性桩复合地基水平荷载下三维数值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5 张良;CFG桩复合地基在南阳地区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6 方健;复合地基受力性状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7 胡黎明;沪宁城际铁路桩—网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及沉降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亮;毛乌素沙漠桩体复合地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郭娟;高速公路盐渍化软土地基加固技术与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陆俊虎;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形刚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国玺;王旭;;桩承式路堤在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秦建庆,叶观宝,费涵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分担荷载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0年01期
3 赵明华;邹丹;邹新军;;群桩沉降计算的荷载传递法[J];工程力学;2006年07期
4 赵明华,杨明辉,吴亚中,陈艳平;土工格室+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1期
5 郭院成,周同和;高速公路高填方软基后处理机理与实践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赵明,赵明华,陈昌富;确定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一种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曹文贵;刘海涛;张永杰;;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8 刘训华,唐绪军;碎石桩在秦沈客运专线加固路桥过渡段基础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1年02期
9 孙献国,张思峰,陈文;粉喷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5期
10 蒋肼;软基地段路堤填筑及基床加固技术[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长亮,黄生文,朱树彬;桩承土工加筋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及其优化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2 赵明华;张玲;刘敦平;;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叶观宝;陈健;邢皓枫;黄茂松;;长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1期
4 宋修广,宋文义,苏公灿;水泥搅拌桩桩土应力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4期
5 蒙庆辉,夏银飞,夏元友;土工格栅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J];土工基础;2004年06期
6 杨明辉;赵明华;姚琪阳;;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郭院成;李明宇;李永辉;;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8 朱中卫,方磊;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4年03期
9 李U,
本文编号:203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3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