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龄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其单轴本构模型
本文选题:早龄期混凝土 + 力学指标 ; 参考:《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为了研究早龄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静力受压弹性模量以及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加载试验和试验数据分析.总结了早龄期阶段力学指标随龄期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拟合相关参数,提出了分段式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公式,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早龄期C40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着龄期非线性增长,7 d是增长变化的分界时点;随着龄期的增长,峰值应变减少,脆性变大;早龄期C40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与充分养护龄期混凝土形状相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ules of cubic compressive strength,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static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us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 of early age concrete, the loading test and experimental data were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law of mechanical index with age in early age and the conversion relation between mechanical index and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are summarized. By fitting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 piecewise fitting formula of full curve of compressive stress and strain is put forward. The fitting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early age C40 concrete increase with the age nonlinearity increasing 7 d is the boundary time point of growth,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peak strain decreases and the brittleness becomes larger.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 of early age C40 concre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fully cured concrete.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1BAJ08B02)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金贤玉,沈毅,李宗津,王荣富;混凝土早龄期受力对后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03年07期
2 侯东伟;张君;;早龄期混凝土全变形曲线的试验测量与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5期
3 金贤玉;田野;金南国;;混凝土早龄期性能与裂缝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6期
4 王冬雁;杨振坤;吴岳刚;王梦梦;袁泉;林冰;廖娟;;C40早龄期钢筋混凝土偏压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3年21期
5 关萍;王清湘;;双向等比例加载下的混凝土动态抗压性能[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会勋;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忠;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地下旋流池防水性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石开展;;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3 杨彦克;陈辉;宋登富;潘绍伟;叶跃忠;李固华;;桥梁裂缝注浆修补材料及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4 刘晓红;;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构件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5 于秋波;刘立新;谢丽丽;胡丹丹;冯辉;;HRB500级钢筋用于先张预应力梁的非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6 林沂祥;郑廷银;蔡万军;陈志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不对称十字形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7 管品武;郭海峰;雷士发;;HRB500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刘晓红;李鸿芳;雷光宇;;M-N相关曲线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圆形截面偏压构件截面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9 薛刚;张晓斌;李奉阁;;损伤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计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王艳;王命平;耿树江;杨勇新;;500MPa级细晶粒钢筋混凝土构件轴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金凌志;谢旦;;预应力RPC简支梁受弯性能浅析[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言志信;叶振辉;刘培林;;钢筋混凝土烟囱定向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3 宋美瑶;吴宇环;许宁;程小珂;蒋秀根;;基于拉压组合受力的混凝土劈裂受力数值试验[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毅;李密密;崔娜;吴丹;蒋秀根;;钢筋骨架支承下混凝土梁受损破坏行为数值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来;王琦;尹燕霞;;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来;马云良;尹燕霞;;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须亚平;查万理;彭煜;曾义;朱爱军;王磊;王辉刚;;置于岩石地基的独立基础力学特性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须亚平;袁志英;常达美;王林枫;彭煜;王辉刚;;岩石地基上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缺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福;胡亮;靳鑫;;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转换梁受力性能分析[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姬慧;;大面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强;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8 叶苏荣;基于梁段模型的FRP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剥离破坏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张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时变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凤莲;配置加强箍筋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甲甲;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肖志龙;中置集中荷载作用下FRP筋混凝土双向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张爱霞;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D];郑州大学;2010年
6 孟顺意;混凝土双轴动态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雷鸣;锈胀损伤RC拱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鑫;无筋及水平灰缝配筋砌体干燥收缩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曹磊;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范雪;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半刚性节点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2 ;Strength of Lightweight Concrete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J];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6年02期
3 徐平,胡晓军,于英华;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抗压本构关系[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李淑春;刁波;叶英华;;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5 卫军;周锡武;潘峤;董荣珍;王路平;;高温作用对混凝土破坏准则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6 杨璐;朱浮声;沈新普;;梯度依赖的混凝土弹塑性非局部损伤的本构模型[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5期
7 宋玉普,赵国藩;混凝土内时损伤本构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宋玉普,赵国藩;应变空间混凝土的破坏准则[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9 宋玉普,沈吉纳,靳国礼;多功能三轴混凝土试验系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10 吕培印,宋玉普,吴智敏;变速率加载下有侧压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特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东拂;混凝土多轴疲劳破坏准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景鹏;混凝土材料疲劳破坏准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沈毅;早龄期混凝土若干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林辰;早龄期混凝土断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廖骁俊;混凝土在双轴作用下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5 潘东平;橡胶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方;李海峰;谭恺严;吉顺文;;混凝土早龄期抗裂性能测试方法评述[J];实验室科学;2012年06期
2 王培铭;刘岩;郭延辉;赵霄龙;郭京育;;混凝土早龄期收缩测试电涡流法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3 丁沙;水中和;袁新顺;;无损检测法评判早龄期混凝土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J];混凝土;2010年06期
4 谢军;;早龄期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试验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6期
5 秦煜;刘来君;支喜兰;张柳煜;;连续变温下早龄期混凝土应变时变规律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2期
6 江晨晖;杨杨;李鹏;王晓栋;马成畅;;水泥砂浆的早龄期热膨胀系数的时变特征[J];硅酸盐学报;2013年05期
7 朱劲松;叶青;王建东;马成畅;;海工混凝土早龄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8 陈波;蔡跃波;丁建彤;孙伟;龚英;;水泥细度对早龄期碾压混凝土综合抗裂性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0年09期
9 周立欣;贾文亮;王来红;王立业;;骨料类型对早龄期混凝土常温下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纪洪广;卢翔;戴志平;;早龄期荷载及低温作用下的混凝土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J];应用声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贤玉;金南国;;外界力引起的钢筋振动对早龄期混凝土影响的试验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2 杨启斌;罗素蓉;;纤维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强度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杨思忠;杨寒冰;;预制构件混凝土早龄期性能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黄中和;;轻质骨材吸水特性与混凝土收缩性质之关联性探讨[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甲春;阎培渝;余红发;;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概率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7 刘思国;刘岳鑫;丁一宁;;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度和早龄期收缩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侯东伟;张君;杨守谦;;聚丙烯纤维对早龄期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万在龙;袁勇;;混凝土早期温度和收缩变形的数值模拟[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王强;阎培渝;;变温条件下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世鸣;冲击荷载下早龄期混凝土力学和损伤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2 刘会勋;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秦煜;早龄期混凝土桥梁时变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胡晓鹏;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变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侯景鹏;钢筋混凝土早龄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熊维;不同强度早龄期混凝土徐变及徐变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构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
本文编号:2045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4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