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联肢剪力墙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1 16:53

  本文选题: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 + 联肢剪力墙 ; 参考:《工程力学》2015年10期


【摘要】: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该文基于损伤控制的思想,提出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剪力墙,由低损伤墙肢和可更换连梁组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低损伤墙肢无损坏或轻微损坏,可更换连梁耗散地震能量,震后可通过更换连梁中的消能梁段(或阻尼器)而实现快速修复。试验研究表明,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高,压弯破坏时极限变形能力达1/33,远大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在1/100位移角时,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轻微损坏,可作为低损伤墙肢。该文中可更换钢连梁由中部的消能梁段和两端的非消能梁段组成,大尺寸试件的拟静力试验表明,往复剪切作用下连梁的塑性变形和损伤集中在中部的消能梁段,可更换钢连梁的塑性转角可达0.06 rad,滞回曲线饱满、稳定,通过合理设计连接节点可实现强震后方便更换消能梁段。
[Abstract]:Post-earthquake function can be rapidly restored to the research frontier in the field of seismic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idea of damage control, this paper presents a kind of jointed shear wall, which can be recovered quickly after earthquake, which is composed of low damage wall limb and replaceable connecting beam.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there is no damage or slight damage to the limb of the wall with low damage, and the dissipated seismic energy of the connecting beam can be replace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ection (or dampers) in the connected beam can be repaired quick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steel tube, steel plate and 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 is 1 / 33,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at 1 / 100 displacement angle, and the ultimat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composite shear wall under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failure is 1 / 33,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Steel tube-double-laye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 is slightly damaged and can be used as a low-damage wall limb. In this paper, the exchangeable steel beam consists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beam and the section of the two ends of the non-energy dissipation beam. The pseudo-static test of the large-size specimen shows tha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damage of the connected beam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beam under reciprocating shear. The plastic rotation angle of the replaceable steel connected beam can reach 0.06 rad.The hysteretic curve is full and stable. It is easy to replac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ection after strong earthquake by reasonably designing the connection joi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4DFA70950)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2THZ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15301)
【分类号】:TU398.2;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建伟;曹万林;王志惠;杨亚彬;;高轴压比下内藏桁架的混凝土组合中高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2 吕西林;陈云;蒋欢军;;新型可更换连梁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1期

3 孙建超;徐培福;肖从真;孙慧中;王翠坤;;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4 聂建国;陶慕轩;樊健生;卜凡民;胡红松;马晓伟;李盛勇;刘付钧;;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研究新进展[J];建筑结构;2011年12期

5 滕军;马伯涛;李卫华;张浩;曹冬雪;;联肢剪力墙连梁阻尼器伪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2期

6 纪晓东;蒋飞明;钱稼茹;杨懿;施正捷;;钢管-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6期

7 纪晓东;马琦峰;王彦栋;钱稼茹;;钢连梁可更换消能梁段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6期

8 吕西林;陈云;蒋欢军;;可更换连梁保险丝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妤;高烈度地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曹万林;张建伟;杨亚彬;曾彬;;内藏桁架矩形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抗震性能[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2 韦芳芳;查斌;赵海波;马欣;;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剪性能(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2年01期

3 胡贤忠;;中旅城二期南楼超限高层结构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13年01期

4 吕西林;陈云;蒋欢军;;新型可更换连梁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1期

5 聂建国;卜凡民;樊健生;;高轴压比、低剪跨比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6 陈云;吕西林;蒋欢军;;基于循环软化膜模型的新型联肢剪力墙非线性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7 吕西林;陈聪;;带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8 程卫红;田春雨;王翠坤;杨晓蒙;孙运轮;;钢板夹心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1期

9 武豪;郭子雄;刘阳;;基于有限元方法的震损可替换钢连梁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2期

10 滕军;李祚华;高春明;王立山;;耗能模块型钢板阻尼器复合连梁设计及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志燕;刘建卫;葛鸿辉;;钢板混凝土模块墙温度场和应力场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张长;陈勤;张伟;;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刁梦竹;李易;闫维明;程小卫;李德月;;大跨半钢板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模拟与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4 纪晓东;钱稼茹;;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联肢剪力墙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5 付志斌;曹仕兴;;砌体结构楼梯的震害分析及设计建议[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亚彬;圆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桁架剪力墙抗震试验与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然;钢板剪力墙与组合剪力墙滞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文江;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鸿亮;带约束拉杆双层钢板内填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宁波;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苏启旺;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吴昊;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有佳;核电工程钢板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计算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10 胡红松;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在剪力墙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野;某小学教学楼检测鉴定与加固技术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曹永长;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产业大厦结构分析与设计[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思为;带暗支撑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及变形指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夏昊;低轴压比单排双向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高磊;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滞回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镇;刚架拱桥拱片间距优化与节点加强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殷超;高震区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议[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

8 曾洪超;FRP加固混凝土竖向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肖启艳;基于性能的RC剪力墙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何雄科;钢滞变阻尼器在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爱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连梁的设计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2 曹万林;王敏;张建伟;王立长;朱兴刚;;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抗震试验及承载力计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3 曹万林;王尧鸿;董宏英;张建伟;;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剪力墙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4 史庆轩;侯炜;田园;王秋维;;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限值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5 曹万林;张建伟;陶军平;王敏;;内藏桁架的混凝土组合低剪力墙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皮天祥;傅剑平;白绍良;易波;詹林;;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7 滕军;马伯涛;周正根;鲁志雄;;提高连肢墙抗震性能的连梁耗能构件关键技术[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8 曹万林,张建伟,黄选明,卢智成;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核心筒抗震研究与应用[J];工程力学;2005年S1期

9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10 林倩;邓志恒;刘其舟;;足尺钢桁架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皮天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志坚;钢板剪力墙和组合剪力墙的抗剪静力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高辉;组合钢板剪力墙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3 干淳洁;内置钢板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马传静;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钢;;一般错洞剪力墙弹性力学性能数值模拟[J];安徽建筑;2008年02期

2 程志辉;梅文龙;秦力;;剪力墙沿竖向截断对框架柱内力影响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3 刘慧鹏;邵弘;杜育科;;复杂剪力墙分析与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12期

4 王全凤,施士升;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抗地震荷载剪力墙数量的优化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03期

5 姚祖恩,龙卫国;剪力墙—基础—土共同作用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6 傅其信;;钢筋混凝土中高和高剪力墙的抗剪强度[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7 王选民;剪力墙分析中的高精度单元[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8 武敏刚,冯瑞玉,李守恒,许淑芳;轴向压力作用下空心剪力墙的稳定性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曹万林,杨兴民,黄选明,吕西林;带钢筋及钢骨暗支撑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1期

10 宋德友;王悦山;;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群;程文襄;曹征良;丁大钧;;新型低剪力墙的非线性有限元与耗能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王激扬;河野进;;水平力作用下多层带框架剪力墙的试验与剪力传递分离度模型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3 陶松平;姜维山;梁兴文;;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受弯承载力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蒋欢军;吕西林;;沿竖向耗能剪力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5 康胜;叶列平;;双功能开缝剪力墙弹性状态受力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6 田永清;田琦;;砌体剪力墙与框架结构在抗震中的相互耦合[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赵作周;柯江华;钱稼茹;;分布钢筋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8 李思明;金国芳;吕西林;;钢筋混凝土带缝剪力墙模型试验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9 张剑涛;边保林;邵弘;金新阳;;剪力墙组合配筋校核及计算[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剑涛;边保林;邵弘;金新阳;;剪力墙组合配筋校核及计算[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顾问总工蔡益燕;钢结构住宅设计中的若干问题[N];中国建设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雁;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少云;带竖缝剪力墙及其结构控制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8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娜;高木剪力墙抗侧性能有限元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2 魏巍;稳健设计在低剪力墙抗剪强度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冯志荣;大开孔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姚雄;剪力墙核心筒受施工设备影响的数值模拟及监测[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5 钱耀华;木框架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6 李青;钢管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压弯性能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高翔;不同构造木框架剪力墙抗侧性能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柯江华;与剪力墙连接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陈帅;多跨钢骨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弯剪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杜敏;新型木框架剪力墙受剪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08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