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6 11:01

  本文选题:天津五大道 + 历史文化街区 ; 参考:《天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在其建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交通模式尚以步行和马车等慢行交通为主。而交通模式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多是以适宜步行的地块尺度和空间形态为主。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形成于原天津近代英租界的高档住宅区,素有“万国建筑博览苑”之称。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但随着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位于天津市中心的五大道的机动交通保有量和通过量都大大增加。日益拥挤的机动交通量不仅对历史街区中的单体建筑和街区格局的保护和发展不利,更破坏了街区原有的宜人空间环境。步行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平等,也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注重影响历史街区形成的交通方式,优化历史街区的步行环境、恢复其原有的步行行为,无疑对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的相关概念做了阐述,并对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和步行环境的已有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尤其关注了国外近年来在步行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迈克尔·索斯沃斯教授提出的成功步行网络设计标准和另一些美国研究者提出的步行指数的概念。接下来从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的构成要素、社会功能、步行者行为特点、优化原则等方面做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步行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并借鉴迈克尔·索斯沃斯教授的步行网络设计标准,在路网连通性、交通联系模式、土地利用模式、路径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对现状加以评价,并对五大道地区进行了步行指数的测算,进而分析了影响现状步行环境的因素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对现状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恢复和鼓励五大道历史街区步行行为的目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the traffic mode of the city is mainly walking and carriage. The traffic mode plays a key role in shaping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cit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scale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land that is suitable for walk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Wudaodao is formed in the upscale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former Tianjin modern British concession, known as the "World Architecture Expo Garden". In 2010, it was named "famous Stree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n 2011 it was listed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torized traffic, the number and throughput of motorized traffic on the five main roads in the center of Tianjin have increased greatly. The increasingly crowded traffic volume is not only unfavorable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block patterns in historic blocks, but also destroys the original pleasant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blocks. A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walking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equalit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Moreover, it has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blocks, focusing on the traffic mode formed by historical blocks, optimizing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restoring their original walking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walking environment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expounded, and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walking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walking environment abroad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he successful walking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proposed by Professor Michael Sawsworth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the concept of walking index put forward by other American researchers. Then the basic research work is done from the elements of walking environment, social function, pedestria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ptimization principle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work,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investigation on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Fifth Avenue in Tianjin, combines the survey data and draws lessons from Professor Michael Sawsworth's walking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The road network connectivity, traffic connection model, land use model, path quality and safety are evaluated, and the walking index of the five major roads is calculated. Then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urrent walking environ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ir causes, as well as the goal of restoring and encouraging the walking behavior of the five historic blocks, a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4.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建华 ,杨晓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和反思[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2期

2 周畅;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4年11期

3 桂晓峰,戈岳;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4 刘爱萍,张惠娟;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存之道[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8期

5 任洁;;祥云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分析及保护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7年05期

6 陈炎焱;黄洁琼;;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年05期

7 郭沁;吕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面对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05期

8 张险峰;;利保促用:多元政策协调——浅析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力塑造的有效方法[J];建设科技;2007年13期

9 赖凌瑶;阳建强;王亮;;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生活延续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年06期

10 吴珂;;弘扬精神 内外兼修 激发活力——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J];江苏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婧琦;陆明;邢军;;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斌;张琦;;空间维护与重构—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玮;何梅;熊贝妮;;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的适应性[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段进;李君;张麒;;改进评估方法 落实整治方式——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效性的对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苏春雨;;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及保护研究——以欧洲两大城市及中国上海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汪萍;李文娟;;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少牧;;关于闽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思考和建议[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梁伟;;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刍议[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C];2014年

9 赵艳莉;谢晖;何依;邓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制研究——以宁波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C];2014年

10 贺广瑜;;历史文化街区所处区域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小西街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衷敬伟邋记者 陆列嘉;我省确定9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N];安徽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兆汝 通讯员  曲长虹;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大文章[N];中国建设报;2007年

3 刘一心 宋国忠;广东开始评选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N];中国建设报;2007年

4 谢曦;海口立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N];中国建设报;2007年

5 记者 孙福能邋实习生 赖建华 陈霞;保护开发好历史文化街区[N];闽南日报;2008年

6 记者 徐世庆;省委宣传部领导莅漳调研历史文化街区[N];闽南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君光 实习生 陈燕;六街区申请历史文化街区[N];北海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杨纯红;江苏省泰州市分三期保护改造涵东历史文化街区[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记者 陈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迈出重要一步[N];南通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单红;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精神 精心修复好历史文化街区[N];无锡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周钰;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琦;中国成都与法国里尔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际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中毅;关中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更新方法初探[D];长安大学;2011年

4 张丹;体验经济下重现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保护更新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梁剑宝;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苏;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侯易;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朱文津;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沈宇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魏祥莉;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利用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2102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102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