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含水率对花岗岩残积土动态流变损伤力学特性与损伤度影响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3 14:38
【摘要】:以厦门地区某建筑工程地基浅层花岗岩残积土为试样,利用SDT-1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动态三轴流变仪为主要试验装备,研究了10%、15%、20%和23%等4种不同含水率试样的动态黏弹塑性流变损伤力学特性,分析了其正弦变化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动态流变损伤变形及动弹性模量变化特点。选取动弹性模量作为表述损伤过程的重要参数,由应变等效性假设推导出损伤变量,并研究了损伤程度随试样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对揭示软弱岩土动态流变损伤破坏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Taking the shallow granite residual soil of a building foundation in Xiamen area as the sample, the SDT-10 microcomputer controlled electro-hydraulic servo dynamic triaxial rheometer was used as the main test equipment. The dynamic viscoelastic-plastic rheological damag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our kinds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of 10% and 15% and 23% were studied, and the dynamic rheological damag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action of sinusoidal dynamic load. Th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chosen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describe the damage process. The damage variable is deduced from the hypothesis of strain equivalence, and the variation of damage degree with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pecimen is studie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dynamic rheological damage and failure dynamics of soft rock and soil.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3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A03031300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J01224) 福建省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Z2013J17)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斌;赵法锁;霍亮;;黄土损伤与流变耦合模型及参数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2 王贵君;张磊;张昱文;丁国生;;盐岩流变-损伤-破坏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3 胡华;蔡亮;郑晓栩;;动态荷载不同幅值作用下软土流变特性测试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先伟;王常明;张淑华;;软土蠕变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蒋昱州;徐卫亚;朱杰兵;王瑞红;杨圣奇;;含断续软弱夹层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3 欧阳勇;巨满成;吴学升;高云文;赵万春;;基于孔隙变形泥岩蠕变细观损伤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施行觉;李成波;Adnan Aydin;黄建华;赵闯;;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黏弹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尧;熊良宵;;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6 施行觉;赵闯;李成波;温丹;;岩石蠕变破裂过程及其响应比变化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3期

7 董树文;李廷栋;;SinoProbe——中国深部探测实验[J];地质学报;2009年07期

8 王俊光;梁冰;;油页岩地下开采巷道围岩的流变特性及工程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9 杨小彬;李洋;李天洋;管海鹤;何杰山;;煤岩非线性损伤蠕变模型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永岩;李媛;;软岩流变模型实验相似准则的推演及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波;赵闯;黄建华;施行觉;;岩石蠕变实验数据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施行觉;李成波;黄建华;赵闯;;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映希;赵闯;李成波;施行觉;;岩石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研究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蒋昱州;徐卫亚;王瑞红;王伟;;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胡华;;软土稳态流变参数多因素影响特性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孙强;胡秀宏;冶小平;;岩石蠕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明明;王芝银;;石灰岩蠕变变形与应力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邬爱清;;岩石力学试验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9 周维垣;;岩体工程结构的稳定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谭万鹏;郑颖人;;岩质边坡弹黏塑性计算参数位移反分析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牛双建;深部巷道围岩强度衰减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曾杰;深埋硬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明兵;港区道路软土地基相关问题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晋;综放采场“O”形圈内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文桦;佛岭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杨欣;充填体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叶自钊;基于蠕变特性土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余铎;软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保国,孙钧;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3 赵法锁,张伯友,卢全中,宋飞;某工程边坡软岩三轴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保国,孙钧;岩体粘弹性本构模型辨识的一种方法[J];工程力学;1999年01期

5 杨延毅;裂隙岩体非线性流变性态与裂隙损伤扩展过程关系研究[J];工程力学;1994年02期

6 缪协兴,,陈至达;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7 丁靖洋;周宏伟;李潮;王春萍;武志德;;基于Weibull分布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3年05期

8 雷祥义;中国黄土的孔隙类型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2期

9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Intermediate processes and critical phenomena: Theory, method and progress of fractional opera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modern mechanic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G: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赖道平;地质缺陷对混凝土坝结构性态演变和转异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发清,孙瑞娟;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变形特性的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2002年06期

2 李萍;;浅谈福建省花岗岩残积土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J];城市勘测;2006年06期

3 郑韶鹏;张永固;姚道平;;厦门岛周边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地质特征浅析[J];福建地震;2007年Z2期

4 郑韶鹏;张永固;付萍;;厦门岛周边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地质特征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6期

5 戴继;高广运;王铁宏;;花岗岩残积土的地区差异及对其工程特性的研究[J];港工技术;2009年01期

6 王光栋;孙霞;王忠民;田乃风;;日照市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9期

7 许碧铨;;浅析花岗岩残积土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工程性质[J];福建地质;2009年03期

8 杨茂长;;福建沿海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1期

9 杨树俊;陈明星;;浅析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06期

10 赖桂林;;闽北公路某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简单评价[J];福建地质;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眭彪;董国明;林炜;张家远;;花岗岩残积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的简便工程方法评价[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洁;尚彦军;;华南地区花岗岩风化土粒度分布特征剖面及区域变化[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能森;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及工程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抒;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2 李建新;南岳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微观特性及崩解机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3 曾朋;花岗岩残积土的压实特性及崩解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肖晶晶;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性及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赖榕洲;福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Duncan-Chang模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谭焕杰;花岗岩残积土路堤填筑及其软基处治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黄耀星;花岗岩残积土诱发各向异性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8 兰泽鑫;花岗岩残积土崩解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20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20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