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党中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下,四川的新农村建设进入成片推进的阶段,恰逢地震灾后重建总结出新的新农村建设经验,新农村综合体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孕育而生。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展现的是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与一般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由于在职能上从商贸和旅游升级到了片区综合,在功能体系、社区特征和景观异质性上都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得更紧密。景观规划体系是由进行景观规划时相关的景观规划理论、目标、原则、内容、策略等构成。新农村综合体有着不同于城市社区或者单纯乡村聚落的生态基底和发展要求,其景观规划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的一般模式。2012年6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了《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当包括区域和新村(聚居点)两个部分。其中区域部分应达到总体规划深度,新村(聚居点)部分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新农村是根据灾后重建的经验形成的新农村的发展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后重建阶段度过之后,在编制规范的指导下,四川各地区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综合体的范围拓展到了非灾区的灾后重建、农村新社区的提升、新农村聚居点的建设标准等工作中,新农村综合体主要依托第一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和依托发展,实现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存”的空间复合型农村新型社区。截至2013年底,四川已建成和在建的新农村综合体共计630个,成德绵地区是建设的主力军。在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新农村综合体的整体景观大致是按照城市园林景观的标准建设,将新村现代化,整体成效颇佳,但是由于传统规划的定式思维,在景观规划和建设中依然存在与上位规划对接少、缺乏综合体思考、景观规划无量化指标、景观内容包含不全面、地域文化景观的缺失、景观功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防灾设施需要加强、生态环境需保护和复育等问题;对于新村聚居点周围的产业景观并没有专门的规划,而对于新农村聚居点内的产业景观则有所创新,清平乡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农户提出了“微田园”的概念,指农村新建居住地的前庭后院预留小块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观赏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户效益。通过对新农村综合体景观规划体系的溯源、建设规范和建设现状问题的梳理,融合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生态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采用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法提炼了综合规划思想、田园城市与城乡融合设计理论、参与式思想等三个理论作为新农村综合体景观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半结构化访谈、现状分析和制图、设计专家研讨会等四个参与式景观规划的步骤,对接农业部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总结提炼出产业核心型、人居建设型、生态发展型三种四川灾后新农村综合体发展模式,将新农村综合体景观规划的体系的构建目标确定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体现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和发展性,建立稳定多样地新农村综合体生态景观格局、安全高效的产业景观格局、优美宜居的新村景观格局:在综合体原则、参与性原则、城乡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弹性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初步制定出新农村综合体的主要景观控制指标,并将综合体景观规划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产业景观规划体系、新村景观规划体系和生态景观复育体系,产业景观分为农业生产景观、乡村休闲景观和生态农业景观,新村景观分为居住区景观、休闲景观、道路景观、人文景观和防灾景观,生态景观包括水文景观、农田景观和自然林景观,不种的综合体发展模式和三类分项体系有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绵阳市涪城区是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杨关产业带”位于涪城区西南部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域,是涪城区重要的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和休闲娱乐集聚区。通过对杨关产业带的香草园、杨家镇、关帝镇三个新农村综合体的案例实践,分别对接产业核心型、人居建设型、生态发展型三种四川灾后新农村综合体发展模式,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宜居、宜游的生态田园型农村集中居住区,为新农村综合体今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平;;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4期
2 伊凡·玛卢斯科;宋元;;欧洲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1期
3 Arnd Winkelbrandt;;景观规划在德国:现实的问题与法律的解决[J];中国勘察设计;2007年03期
4 Chirstina von Haaren;;景观规划在德国的目标、方法和实施[J];中国勘察设计;2007年03期
5 赵云;;小议园林景观规划艺术设计[J];民营科技;2009年10期
6 ;南通沿江景观规划编制全面启动[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24期
7 杨爽;董铭;;浅析现代化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8 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钱达;;景观规划控制助力城乡特色传承[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
10 曹冉;;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现代园艺;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平;;景观规划发展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黄国平;;景观规划学发展史概述[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3 郭峥;吴宜夏;;扩展性劣地型景观规划方法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小地;张果;孙志敏;王s,
本文编号:237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7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