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乳化沥青改性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

发布时间:2020-06-10 01:19
【摘要】:脆性是水泥混凝土的本质属性,是限制水泥混凝土工程应用,造成结构开裂进而引起耐久性破坏的重要原因。界面过渡区(ITZ)作为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在混凝土的脆性破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能在界面过渡区引入高延展特性的聚合物薄膜,在混凝土脆性破坏过程中减缓裂纹拓展速度,理论上会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围绕这一技术思路,本文在课题组前期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乳化沥青预处理粗集料的方式在界面过渡区形成沥青薄膜的富集,并制备混凝土。论文选取普通C30强度等级混凝土(C30混凝土)与高强C60强度等级混凝土(C6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研究了粗集料表面不同乳化沥青包裹量(0、0.1%、0.4%、0.7%、1.0%)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的增加,C30与C60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降低,其中C60混凝土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采用过镇海模型对C30、C60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并分析两种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同样强度等级下,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的提高,过镇海模型曲线中下降段b值逐渐减小,表明材料的脆性得到改善;通过混凝土荷载位移曲线分析得到混凝土的屈服耗能与延性系数结果,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增加,C30混凝土的屈服耗能与延性系数逐渐提高,而C60混凝土屈服耗能先增加后降低,延性系数逐渐提高。计算了不同乳化沥青包裹量下粗集料表面的理论沥青膜厚,并分析了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显微硬度结果,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的增加,沥青膜厚逐渐增加,显微硬度下降,表明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劣化影响增加。这一分析表明,沥青膜在裂缝拓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延展作用,一定程度提高了混凝土的韧性,但由于沥青膜的憎水作用劣化了沥青膜与水泥石的粘接,劣化了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使得还未充分发挥沥青膜的延展作用前,集料即与混凝土发生了脱粘破坏,影响了混凝土的力学强度。针对乳化沥青包裹粗集料难以协调混凝土强度与韧性的问题,尝试提出以下三种技术思路解决:乳化沥青包裹集料(以下简称改性集料)部分取代普通集料、乳化沥青改性特定粒径范围集料以及乳化沥青同时改性集料与水泥石的二次改性工艺。结果表明,改变改性集料比例的方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有较好的改善,10%、30%改性集料的比例下,C30与C60混凝土的屈服耗能分别提高了约30%~50%,同时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幅度小于10%;改性集料在混凝土中的随机分布起到了诱导裂缝拓展、延长路径的作用,在不显著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改善了混凝土的韧性。初步研究了四种改性方式对混凝土抗渗、碳化以及冻融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的增加,C30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率有所改善,但是沥青掺量超过0.7%的比例后,吸水率升高,而C60混凝土的吸水率一直降低;这表明在抗渗性能受水泥石基体密实程度与沥青膜憎水作用影响。四种改性方式下,混凝土的碳化性能与冻融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析了不同乳化沥青包裹量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孔隙率以及元素分布的影响。随着乳化沥青包裹量的提高,界面过渡区孔隙率增加,在0.7%和1.0%的掺量下,初始孔隙率达到55%以上;随着界面过渡区与集料表面距离的增加,孔隙率减小。EDS结果显示在乳化沥青掺量超过0.7%后,在距离集料表面0~5μm区域基本被沥青占据,Ca、Si、Al元素含量都大幅下降,随着界面过渡区与集料的距离增加,Ca、Si、Al元素含量开始增加后趋于稳定。
【图文】:

路线图,总体技术,路线,乳化沥青


法定性评估不同沥青膜厚度对界面过渡区的影响;(2)采用立方体强度、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等方法评估不同乳化量对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过镇海模型分析混凝土的本构关(3)尝试提出改性集料部分取代普通集料、乳化沥青处理特定粒径范乳化沥青在水泥石与集料的二次改性工艺,并研究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规律,,确定最佳改性方式及改性条件;(4)采用吸水特性曲线、碳化深度与单面盐溶液冻融等方式研究不同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揭示乳化沥青改性 ITZ 后冻融破坏机理。(4)利用 SEM、BSE-IA 图像分析法、EDS 分析及显微硬度等方法研青改性集料对 ITZ 的元素分布及组成、孔隙结构等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方法估算 ITZ 厚度。2 技术路线

级配曲线,粗集料,级配曲线


图 2-1 粗集料级配曲线水剂:中建商混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效率 25%;化沥青:湖北国创 BCR 阳离子乳化沥青,具体参数见表 2-3。表 2-3 乳化沥青性质参数称软化点/℃针入度/mm 闪点/℃20℃延度/cm固含量/%化沥青 49.3 68.6 266 155 48.8 3)消泡剂:中联邦 B-313 型有机硅消泡剂4)水:自来水 实验设备集料粒径(mm)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乳化沥青的性能及应用[J];甘肃化工;2001年04期

2 Martin Riara;罗钦;杨钦麟;唐平;磨炼同;;乳化沥青对沥青混凝土裂纹愈合性能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年01期

3 杨剑;杨安;石唯光;;乳化沥青生产技术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6年S1期

4 黄军芳;;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年01期

5 陈为荣;;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生产工艺[J];中国公路;2017年17期

6 李炜光;梁鹏;李禅禅;国洋;徐宁;;水泥-乳化沥青-环氧乳液复合材料耐久性及微观机理研究[J];公路;2017年10期

7 张兰;;乳化沥青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2016年07期

8 周海波;;乳化沥青封层技术在路面维修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年05期

9 李浩然;;乳化沥青封层技术在路面维修中的应用[J];华东公路;2016年04期

10 李忠玉;刘栓;陈小雪;刘延雷;;乳化沥青颗粒粒度分析试验研究[J];石油沥青;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民生;岳超;杨卫红;王海有;;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贯入式半刚性路面特点分析[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周凯;;基于浅色乳化沥青技术的彩色微表处[A];全国公路养护新材料应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3 王发洲;张运华;;温度和压力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水侵蚀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乳化沥青学组九○年年会暨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5 秦永春;黄颂昌;徐剑;吴德龙;李向阳;;透层油应用现状及高渗透乳化沥青[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申凯华;;阳离子乳化剂结构和表面活性与乳化沥青应用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晓燕;杜月宗;赵可;;乳化沥青及其影响因素探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朱建平;刘文勇;许秋菊;张怀志;;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材料动态模量试验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9 李娜;赵宇;王丽娟;符平;;乳化沥青破乳堵漏材料研发[A];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17)——第14次全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中国市政工程学会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委员会乳化沥青学组成立和技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博;首都机场中跑道用上新型乳化沥青[N];首都建设报;2017年

2 通讯员 徐斌 谢天祥;建筑垃圾+乳化沥青=筑路新材料[N];东方城乡报;2009年

3 王红刚;浅谈乳化沥青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N];西部法制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滕继濮;妈妈,为啥高铁不颠啊?[N];科技日报;2013年

5 陶然;乳化沥青砂浆成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宠儿”[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雷清明;“喜跃发”的启示[N];山西经济日报;2018年

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无砟轨道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及相关材料的研发与应用[N];人民铁道;2013年

8 付昊霏;日照大力推广公路建设环保新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2年

9 马素月;西宝高速“旧貌换新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记者 罗源源;科技铺就新前景[N];首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炜;水泥—乳化沥青交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2 欧阳剑;新拌水泥乳化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品晖;乳化沥青体系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4 田冬梅;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劣化与失效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沈凡;水泥—乳化沥青—水性环氧复合胶结钢桥面铺装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燕燕;非连续短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7 张艳荣;水泥—化学外加剂—水分散体系早期微结构与流变性[D];清华大学;2014年

8 江昔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高磊;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裂纹发展行为及抗裂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胡宗文;冷再生沥青路面材料性能及结构组合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哲;乳化沥青改性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刘洁;纤维增强乳化沥青—水泥混凝土的断裂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曹函星;乳化沥青对铜石墨受电弓滑板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雷奔张申;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阻尼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刘秘强;养生条件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6 邱伟;RAP特性对乳化沥青路面冷再生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

7 高雅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在乳化沥青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璐;高渗透乳化沥青机理、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竹俊杰;水泥沥青砂浆的材料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郭政;高黏乳化沥青砂封层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5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05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