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10:30
【摘要】:全球正经历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气候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街旁绿地是城市微气候的基础,也是城市居民使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研究其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调研分析,采取两种方式,即对场地进行现场的实地调研(包括现场的仪器测试以及填写调查问卷);以及使用微气候分析软件ENVI-met对场地进行模拟测试。通过两种方式对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包括风环境、热环境以及湿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对四类型街旁绿地,户外热环境优劣状况排序,选择夏季微气候环境最优的街旁绿地类型。得到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风景园林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实测数据与软件模拟的两种手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影响城市街旁绿地微气的风景园林要素中,植被对于测试场地,具有降温保湿的作用;且复合型植被下垫面降温保湿作用优于单一型植被下垫面;植被下垫面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户外热环境改善功效排序如下:乔灌草灌草乔草乔木灌木草坪。第二,硬质场地与塑胶场地,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有升温减湿的作用,且两者相比塑胶场地的升温速度慢但保温时间长。第三,临水区域在测试时间内,对于场地并不是绝对的降温增湿作用。在午后16:00-17:00的区间内,临水的部分区域处于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街旁绿地中的单个风景园林要素,以及多个风景园林要素组合,对于城市街旁绿地的整体微气候的影响。得出夏季风景园林要素(植被、水体、硬质场地与植物的组合),在城市街旁绿地中调节微气候的运作模式。并依据这种模式,提出夏季城市街旁绿地微气候调节的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在植被方面优先选择复合型植被,灌木或乔木与地被搭配进行植物设计时优先使用灌木与地被的组合。临水场地设计时,在迎风面与植物组合,可以更好的提升场地微气候舒适度,同时临水场地设置用于活动的构筑物时,可以与藤蔓类植物搭配设计,创造出更适宜人类活动的户外活动场所。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5.12;TU119
【图文】:

热循环,比例配置,搭配比例


园林各个要素在量的比例配置的改变:越来密度;植物的乔灌草搭配比例的更改;水体断升高。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释放大量余热更加剧了城市热量的上升。促图 2.1 城市户外热循环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街区,公园,日本,美国


作为城市绿地等级中的基础型的一级,是城市中最普遍和人群参与使用最高、联系最紧密、最易到达的一种城市绿地类型。街旁绿地即街区绿地,是紧邻城市街道的公共开放绿地。而本文重点讨论的是生活居住型街旁绿地,即紧邻城市居住区街道或大型居住组团内部街道旁边的公共开放绿地。城市街旁绿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定义不尽相同,但其核心都是指使用人群最多,人群步行最快到达,参与程度最高的城市小型公共绿地。表 2.2 街区公园概念汇总表(表格来源:作者自制)序号 国别 具体概念1 苏联 小游园或街坊绿地2 日本 街区公园,服务半径 250m,面积 0.25 平方千米。为住区老人儿童提供健身娱乐场所,每居住小区 4 处。3 美国 袖珍公园,供市民休闲使用的公园或室外空间;通常大小为 1-3 个宅基地。4 中国 街旁绿场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49]。

街区,公园,气候要素,微气候


图 2.3 街区公园中人们的活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2.3 影响街旁绿地微气候的气候要素微气候的气候特征由各个气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形成的系统来决定。涉及的要气候要素有:空气温度和大气湿度、太阳辐射、风和气压、雨、雪等[51]。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婉明;汪新;周浩超;;数值模拟水体对居住小区局地气候调节作用[J];建筑科学;2015年08期

2 崔丽娟;康晓明;赵欣胜;李伟;马牧源;张曼胤;魏圆云;;北京典型城市湿地小气候效应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5年01期

3 刘滨谊;张德顺;张琳;匡纬;;上海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基础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14年12期

4 张琳;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2014年04期

5 王频;孟庆林;;多尺度城市气候研究综述[J];建筑科学;2013年06期

6 谢振宇;杨讷;;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13年02期

7 焦鼎瑜;徐文辉;刘小欣;;杭州市街旁绿地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1年06期

8 李琼;孟庆林;赵立华;;教学组团夏季室外热环境特征与计算模型验证[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3期

9 张磊;孟庆林;赵立华;张宇峰;;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湿球黑球温度简化计算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徐小东;徐宁;;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尤佳;;国家园林城市,一个重要的城市品牌[N];发展导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小东;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虹;小气候影响下的城市广场景观空间适应性设计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秦文翠;街区尺度上的城市微气候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殷齐雷;昌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现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罗戴维;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忠俊;西安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赵辉;西安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环境污染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林楠;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头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郝康;西安市城乡统筹养老保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彭博;寒冷地区高校学生公寓建筑形态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邓刚;气候与建筑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3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03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