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销差和营销数据的节点流量分配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09:42
为了解决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节点流量分配不准确的问题,基于J市供水管网水力建模项目提出新的节点流量分配方法,此方法先根据营业收费数据将供水区域划分区块,再利用GIS技术,采用"水表上溯"法找出用水量节点,该流量分配方法中的节点流量是营销节点流量和产销差节点流量之和。营销节点流量通过营销数据确定;在各个供水区域分别采用传统沿线流量法和人口密度法分配节点产销差流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分配的节点流量都可满足流量监测点误差以及测压点相对误差要求,对比后发现应用人口密度法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时,模型精度更高。
【文章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2020,36(1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部分用水类型的变化系数
图1 部分用水类型的变化系数经过上述两种算法分配流量后,通过EPANET软件对初分结果进行管网水力平差计算,得到模型平差结果。将平差结果中的节点水压、流量与实际压力监测点和流量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各个流量监测点和压力监测点的压力误差。利用传统比流量法分配流量时J市流量监测点的流量误差见表1;利用人口密度法分配流量时J市流量监测点的流量误差见表2;利用传统比流量法分配流量时实际压力监测点与模拟压力值的误差以及利用人口密度法分配流量时实际压力监测点与模拟压力值的误差见表3。
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对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流量误差值和测压点误差值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J市水力模型的流量、压力校验是成功的,证明两种节点流量的分配方法都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应用人口密度法与GIS系统相结合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时,模型精度更高。原因在于:(1)利用了GIS技术,采用“水表上溯”法来定位用水节点,比利用街区、带门牌号的市政图人工选定用水节点的方法要准确,避免了以往用水节点确定的盲目性;(2)利用营业收费数据库确定已知的节点流量与区域产销差流量的节点分配,分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用水类型的时变化系数采用现场测试确定,避免了人为主观性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节点流量计算的准确度;(4)人口密度法考虑了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供水可靠性和高效性。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供水管网水力建模节点流量分配方法研究[J]. 王烨,蒋白懿,张志磊,张蕊. 供水技术. 2014(06)
[2]基于压力驱动节点流量模型的供水管网漏失控制[J]. 王俊良,李娜娜,高金良,常魁,郑成志.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3)
[3]基于GIS系统的给水管网信息系统之管见[J]. 郝银霞,任乃宾. 中国建设信息. 2010(06)
[4]城市供水管网实时水力模拟节点流量的计算[J]. 陈凌,刘遂庆,陈宇辉. 给水排水. 2006(10)
本文编号:2964370
【文章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2020,36(1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部分用水类型的变化系数
图1 部分用水类型的变化系数经过上述两种算法分配流量后,通过EPANET软件对初分结果进行管网水力平差计算,得到模型平差结果。将平差结果中的节点水压、流量与实际压力监测点和流量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各个流量监测点和压力监测点的压力误差。利用传统比流量法分配流量时J市流量监测点的流量误差见表1;利用人口密度法分配流量时J市流量监测点的流量误差见表2;利用传统比流量法分配流量时实际压力监测点与模拟压力值的误差以及利用人口密度法分配流量时实际压力监测点与模拟压力值的误差见表3。
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对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流量误差值和测压点误差值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J市水力模型的流量、压力校验是成功的,证明两种节点流量的分配方法都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应用人口密度法与GIS系统相结合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时,模型精度更高。原因在于:(1)利用了GIS技术,采用“水表上溯”法来定位用水节点,比利用街区、带门牌号的市政图人工选定用水节点的方法要准确,避免了以往用水节点确定的盲目性;(2)利用营业收费数据库确定已知的节点流量与区域产销差流量的节点分配,分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用水类型的时变化系数采用现场测试确定,避免了人为主观性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节点流量计算的准确度;(4)人口密度法考虑了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从而提高了供水可靠性和高效性。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供水管网水力建模节点流量分配方法研究[J]. 王烨,蒋白懿,张志磊,张蕊. 供水技术. 2014(06)
[2]基于压力驱动节点流量模型的供水管网漏失控制[J]. 王俊良,李娜娜,高金良,常魁,郑成志.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3)
[3]基于GIS系统的给水管网信息系统之管见[J]. 郝银霞,任乃宾. 中国建设信息. 2010(06)
[4]城市供水管网实时水力模拟节点流量的计算[J]. 陈凌,刘遂庆,陈宇辉. 给水排水. 2006(10)
本文编号:2964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6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