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D的低温送风冷辐射吊顶空调系统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22:58
低温送风冷辐射吊顶技术在解决冷辐射吊顶易结露、新风不足和供冷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同时可以实现建筑节能。本文以上海某办公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采用CFD软件FLUENT 2019 R1对办公室内的温度分布和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低温送风角度对辐射供冷房间的热舒适性影响,模拟11 ℃和13 ℃的低温送风温度下,30°、45°、60°和75° 4种不同顶送风角度的室内温度场、速度场情况,同时对部分工况模拟结果进行试验验证,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有效风感温度(EDT)和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的热舒适性计算。试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相符,模拟结果真实可靠。数值计算及试验论证表明,送风温度为13 ℃时,送风角度为75°时,低温送风冷辐射吊顶的室内热舒适性最佳。
【文章来源】:流体机械. 2020,4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房间模型
办公室的工作区高度为0.1~1.5 m,而人体最敏感的部位是头部,办公室内人坐姿的时候头部的高度大约为1.1 m,因此截取高度Z=1.1 m时的室内温度场来判断热舒适性。图3(a)~(h)分别示出了送风温度11 ℃和13 ℃时4个不同送风角度的温度场。从图可知:
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可知,当75°送风角度时,速度场最均匀,室内空气流速最小,2种送风温度下均满足舒适性标准。图5示出了送风角度为75°时,2种送风温度(11,13 ℃)时的室内空气流线,流线的分布情况代表空气流场的好坏,流线的颜色代表空气流速的大小。从图中看出,2种送风温度下空气流动均主要集中在房间上侧,工作区人体附近空气流动较为均匀,流速较小。在送风温度11 ℃时,房间左上角有漩涡产生,送风口下侧区域流速相比送风温度13 ℃时较大。因此在送风角度75°时,送风温度13 ℃的空气流场比11 ℃时更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核电部件屈曲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与案例研究[J]. 刘芳,宫建国,黑宝平,高付海,轩福贞. 压力容器. 2019(06)
[2]基于监测数据的油气管道预警技术[J]. 周临风,冷建成,魏立新. 压力容器. 2019(05)
[3]低温送风温湿度控制数值仿真研究[J]. 李冬冬,邵飞,卢宏健,孟昭男,张鹏,李栋. 低温与超导. 2019(03)
[4]增焓热泵供暖系统搭配不同散热末端的试验研究[J]. 张世航,孔婷婷,肖彪,何林,胡斌,王如竹. 流体机械. 2019(01)
[5]基于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的置换通风的热舒适性研究[J]. 陈孚江,卢旺,陈梦梦,蔡佳霖,吕长宁. 流体机械. 2018(08)
[6]辐射+送风组合末端供冷结露特性研究[J]. 袁旭东,张秀平,贾磊,许敬德,曲继坤,王智文. 流体机械. 2018(01)
[7]低温送风室内气流组织的实验研究[J]. 张瑞,柳建华,张良. 制冷技术. 2015(05)
[8]辐射供冷与贴附射流复合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研究[J]. 赵忠超,云龙,訾新立,丰威仙. 流体机械. 2015(02)
[9]辐射供冷现状及发展趋势[J]. 康宁,宣永梅,殷清海. 建筑节能. 2009(05)
[10]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末端送风装置的研究[J]. 冀兆良,江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本文编号:3456151
【文章来源】:流体机械. 2020,4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房间模型
办公室的工作区高度为0.1~1.5 m,而人体最敏感的部位是头部,办公室内人坐姿的时候头部的高度大约为1.1 m,因此截取高度Z=1.1 m时的室内温度场来判断热舒适性。图3(a)~(h)分别示出了送风温度11 ℃和13 ℃时4个不同送风角度的温度场。从图可知:
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可知,当75°送风角度时,速度场最均匀,室内空气流速最小,2种送风温度下均满足舒适性标准。图5示出了送风角度为75°时,2种送风温度(11,13 ℃)时的室内空气流线,流线的分布情况代表空气流场的好坏,流线的颜色代表空气流速的大小。从图中看出,2种送风温度下空气流动均主要集中在房间上侧,工作区人体附近空气流动较为均匀,流速较小。在送风温度11 ℃时,房间左上角有漩涡产生,送风口下侧区域流速相比送风温度13 ℃时较大。因此在送风角度75°时,送风温度13 ℃的空气流场比11 ℃时更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核电部件屈曲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与案例研究[J]. 刘芳,宫建国,黑宝平,高付海,轩福贞. 压力容器. 2019(06)
[2]基于监测数据的油气管道预警技术[J]. 周临风,冷建成,魏立新. 压力容器. 2019(05)
[3]低温送风温湿度控制数值仿真研究[J]. 李冬冬,邵飞,卢宏健,孟昭男,张鹏,李栋. 低温与超导. 2019(03)
[4]增焓热泵供暖系统搭配不同散热末端的试验研究[J]. 张世航,孔婷婷,肖彪,何林,胡斌,王如竹. 流体机械. 2019(01)
[5]基于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的置换通风的热舒适性研究[J]. 陈孚江,卢旺,陈梦梦,蔡佳霖,吕长宁. 流体机械. 2018(08)
[6]辐射+送风组合末端供冷结露特性研究[J]. 袁旭东,张秀平,贾磊,许敬德,曲继坤,王智文. 流体机械. 2018(01)
[7]低温送风室内气流组织的实验研究[J]. 张瑞,柳建华,张良. 制冷技术. 2015(05)
[8]辐射供冷与贴附射流复合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研究[J]. 赵忠超,云龙,訾新立,丰威仙. 流体机械. 2015(02)
[9]辐射供冷现状及发展趋势[J]. 康宁,宣永梅,殷清海. 建筑节能. 2009(05)
[10]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末端送风装置的研究[J]. 冀兆良,江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本文编号:3456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45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