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9:08
本文关键词:符号学视角下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本身蕴含着较强的纪念语义,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和延续过去的记忆,给人以心灵慰藉与精神启示,这对当代园林景观发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寻求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成为当代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课题。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的科学,是对普遍思维规律的思索,已被应用到诸多领域中。而纪念性景观可看作是由多种符号组成的复杂系统,其语义表达就是符号化表现。因此,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可为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借鉴价值。本文以纪念性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语义表达,通过对符号学和纪念性景观相关理论的阐述,辩证分析了符号学和纪念性景观的深层次联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符号学理论方法,从符号组成、生成机制、语义体现三方面对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机制进行了构建;从景观语境与CTDT传递模式对纪念性景观语义传递过程进行了探讨;从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层面提出了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方法与原则。最后,从景观语境、符号组成、符号类型及表征意义、设计启示等方面对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符号学分析。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对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符号学 纪念性景观语义 表达机制 表达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1;TU98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20
- 1.4 研究内容20-21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1-23
- 1.5.1 研究方法21-22
- 1.5.2 技术路线22-23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23-43
- 2.1 符号学理论概述23-32
- 2.1.1 关于符号23
- 2.1.2 关于符号学23-24
- 2.1.3 符号学理论24-32
- 2.2 纪念性景观相关概述32-41
- 2.2.1 纪念性景观的内涵32-34
- 2.2.2 纪念性景观三要素34-35
- 2.2.3 纪念性景观的特征35-38
- 2.2.4 当代纪念性景观发展趋势38-41
- 2.3 符号学与纪念性景观的辩证关系41-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符号学视角下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机制的构建43-71
- 3.1 符号组成44-60
- 3.1.1 形式层——构成要素44-56
- 3.1.2 意义层——符号类型与表征意义56-60
- 3.2 生成机制60-63
- 3.2.1 符号组构60-61
- 3.2.2 语义转换61-63
- 3.3 语义体现63-66
- 3.3.1 形态认知64-65
- 3.3.2 语义认知65-66
- 3.4 景观语境与CTDT传递模式66-70
- 3.4.1 景观语境66-67
- 3.4.2 CTDT传递模式67-70
- 3.5 本章小结70-71
- 第四章 符号学视角下纪念性景观的语义表达方法及原则71-82
- 4.1 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方法71-80
- 4.1.1 语构学的表达方法71-74
- 4.1.2 语义学的表达方法74-79
- 4.1.3 语用学的表达方法79-80
- 4.2 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原则80-81
- 4.2.1 符号选择应突出整体性与认知性80
- 4.2.2 注重纪念功能与形式的统一80
- 4.2.3 注重认知主体的内心感受80-81
- 4.3 本章小结81-82
- 第五章 符号学视角下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设计分析82-95
- 5.1 景观语境82-83
- 5.1.1 自然地理语境82-83
- 5.1.2 社会文化语境83
- 5.2 形式层——构成要素83-90
- 5.2.1 点状元素83-84
- 5.2.2 线状元素84-86
- 5.2.3 面状元素86-88
- 5.2.4 空间构成88-90
- 5.3 意义层——符号类型与表征意义90-92
- 5.3.1 图像符号90-91
- 5.3.2 指示符号91
- 5.3.3 象征符号91-92
- 5.4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设计之启示92-93
- 5.4.1 纪念功能与空间规划的协调92-93
- 5.4.2 对纪念语义的合理表达93
- 5.4.3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93
- 5.4.4 对时空观的重点把握93
- 5.5 本章小结93-95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95-98
- 参考文献98-102
- 附录A102-105
- 致谢105-106
- 详细摘要106-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敏;城市夜景观发展综述[J];规划师;2002年11期
2 胡洁 ,林澎;龙子湖风景名胜区景观发展规划[J];建筑学报;2005年08期
3 陈跃中;;大景观和可持续发展[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1期
4 徐宗艳;;浅议房地产景观[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08期
5 陈徐佳;;浅议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发展[J];南方农村;2007年03期
6 刘志强;;节约型社会的景观发展对策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7 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年11期
8 王敏;;品牌策略下的城市公共性景观效能优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任景景;孔令玉;余佳;陈展川;;动态景观初探[J];热带农业工程;2011年06期
10 徐們;;中外生产性景观的概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军华;;探讨节约新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2 王小t
本文编号:400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0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