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20:03
本文关键词: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以生态绿色革命为导向的全球生态化运动正在兴起,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基于以上背景,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再加上太原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重工城市,煤、焦、铁、电是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远远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提出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这一课题。 论文应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现状,并指出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系统理论:在总结传统城市建设动力机制的同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且构建了全新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以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应用所提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太原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具体对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结论: ①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已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并且变的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论文提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的系统模型及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②建国五十多年,城市的发展是在依靠由经济推动力、人口能动力构成的推力系统和由政府行政力、科技支撑力、制度调控力构成的拉力系统共同作用实现的。生态城市作用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城市主体实现其共同利益为内在动力,以政府政策力、资源约束力、科技支撑力、成果吸引力、文明驱动力为外在动力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进而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 ③传统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只是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角度评价城市发展,不能准确地评价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本文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理论,政治、文化应列入评价范围,进而构建了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④利用本文提出的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评价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等理论,对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与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原生态城市建设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并且建设性地提出太原市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构建高效的生态经济、民主的生态政治、和谐的生态社会、健康的生态环境、创新的生态文化五大体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 评价体系 动力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99.2;F20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序论10-31
- 1.1 研究背景10-16
- 1.1.1 城市化趋势与问题10-12
- 1.1.2 全球生态化运动的兴起12-15
- 1.1.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15-16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8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16-17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17-18
- 1.3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18-21
- 1.3.1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18-19
- 1.3.2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19-20
- 1.3.3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20-21
- 1.4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综述21-27
- 1.4.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现状21-24
- 1.4.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进展24-26
- 1.4.3 生态城市实践总结26-27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7-31
- 1.5.1 主要研究内容27-29
- 1.5.2 技术路线29-30
- 1.5.3 研究方法30-31
- 2 生态城市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31-41
- 2.1 生态城市思想渊源探析31-34
- 2.1.1 国内生态城市思想渊源31-32
- 2.1.2 国外生态城市思想渊源32-34
- 2.2 生态城市理论基础34-41
- 2.2.1 生态经济学34-36
- 2.2.2 循环经济理论36-38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38-41
- 3 生态城市架构与理论模型41-63
- 3.1 生态城市概念及特点41-44
- 3.1.1 生态城市概念41-43
- 3.1.2 生态城市特点43-44
- 3.2 生态城市的内涵44-46
- 3.3 生态城市的构成及运行46-54
- 3.3.1 生态城市的构成46-47
- 3.3.2 生态城市的运行及其规律47-54
- 3.4 生态城市的系统模型54-59
- 3.5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59-63
- 4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分析63-86
- 4.1 太原市城市发展现状63-68
- 4.1.1 太原市简介63-64
- 4.1.2 太原市发展现状64-68
- 4.2 太原市城市建设的生态制约68-82
- 4.2.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太原市生态环境分析68-75
- 4.2.2 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的太原市生态承载力分析75-82
- 4.3 太原市生态氛围的调查82-86
- 5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太原市实证分析86-103
- 5.1 动力机制概述86
- 5.2 传统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86-91
- 5.3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机理及模型91-97
- 5.3.1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模式91-93
- 5.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机理93-95
- 5.3.3 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95-97
- 5.4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实证分析97-103
- 6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及太原市生态城市评价103-130
- 6.1 构建生态城市新的评价体系必要性分析103-105
- 6.2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功能105-107
- 6.3 构建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原则107
- 6.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107-114
- 6.4.1 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步骤107-108
- 6.4.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08-114
- 6.5 评价模型的构建114-118
- 6.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及模型114-115
- 6.5.2 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115-118
- 6.6 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118-130
- 6.6.1 太原市分年度纵向综合评价118-122
- 6.6.2 太原市与山西省其他10个城市横向评价比较122-130
- 7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差距分析130-141
- 7.1 生态政治差距分析133-135
- 7.2 生态经济差距分析135-136
- 7.3 生态社会差距分析136-138
- 7.4 生态环境差距分析138
- 7.5 生态文化差距分析138-141
- 8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41-166
- 8.1 建设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141-145
- 8.2 建设民主的生态政治体系145-150
- 8.3 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150-157
- 8.4 建设文明的生态社会体系157-160
- 8.5 建设创新的生态文化体系160-166
- 9 结论166-168
- 参考文献168-174
- 附件174-177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177-178
- 个人简介178-179
- 导师简介179-181
- 致谢18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武文婷;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罗栋q,
本文编号:401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0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