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多尺度岩石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15:16

  本文关键词:多尺度岩石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由连续性状的岩石材料和非连续性状的各种地质结构面组成的复杂地质体。渗透率是影响这种复杂岩体渗透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渗透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裂隙岩体渗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工程稳定性。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结合达西定律确定裂隙岩体的渗透率。通过自行研发的5种尺寸压力室测定不同尺寸岩石试样的渗透率,得到由不同裂隙、孔洞组合的岩石试样在稳定流、非稳定流下的渗透率,并由此分析得到多尺度岩石的渗透特性。从多组试验结果中分析可得,随着岩石试样的尺寸增加,岩石的渗流通道增多,从而渗透率增大,但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趋于稳定,这一渗透规律对实际工程有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关键词】裂隙岩石 渗透率 多尺度 室内试验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裂隙岩体是极其复杂的介质,是经过复杂的构造运动、风化作用、溶蚀作用及卸荷作用等往复改造后形成的地质体[1],由完整岩块和不连续结构面(节理、裂隙、断层等)组成,使得岩体的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质错综复杂。裂隙岩体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岩体的裂隙与孔隙中地下水的活动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H.A.Shah;李大荣;;利比亚Hamada盆地古生界砂岩储集层——同沉积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J];国外油气勘探;1994年03期

2 伍先运,王克协,郭立,余仕成,,董庆德;利用声全波测井资料求取储层渗透率的方法与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S1期

3 王加佳;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周守信,孙雷,李士伦,徐严波,母长河,孙小东;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化描述新方法[J];河南石油;2003年02期

5 李永刚;秦家屯油田储层的敏感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6 李传亮;;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1期

7 杨帆;李治平;;石蜡沉积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6期

8 李永锋;罗顺社;韩永林;;长庆彭滩-杨井地区长22主力层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科星;蒲万芬;赵军;赵金洲;;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倩;张跃雷;;综合运用核磁共振和井筒成像测量方法对孔隙分类和流动单元进行特征描述[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钢延;吴景浓;颜玉定;;含裂面岩石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2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傅雪海;秦勇;李贵中;;现代构造应力场中煤储层孔裂隙应力分析与渗透率研究[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张健;汪志明;;煤层气藏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的探讨[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水力割缝减小原岩体积应力提高岩石渗透率的探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强玉侠;许胜利;刘一志;;煤层气参数井排采试验[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8 张存和;李红雯;;利用神经元网络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效果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胥帆;牟永光;;双相介质地震渗透率反演方法初探[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周洪涛;陈权;翟希娟;薛惠;;岩芯堵水调剖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青邋通讯员 孟公建;测井数字岩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张金萍;煤层气,大规模勘查开发帷幕拉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郭丹君;低渗油藏评价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张国力 薛燕;精雕细刻:薄差层交优质答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马献珍 郭丹君;测井技术为工程施工当“高参”[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苗晓华;国产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尚绪兰邋郎东江;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储层评价[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何跃东;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N];陕西科技报;2008年

9 通讯员 李翔;重晶石成塞技术排险情[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奚震;唤醒页岩气要过技术这道坎[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孙淑琴;地面核磁共振探测地下水数值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杨新乐;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注热增产机理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时宇;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刘烨;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7 彭石林;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分析和探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8 解伟;西峰庆阳区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刘伟;低渗透油藏储层保护与改造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诚刚;孔隙介质动电耦合系数及渗透率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3 赵海波;泥质砂岩渗透率测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4 丛令梅;BISQ横向各向同性地层流体井孔中多极源激发声波场的理论求解和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辉;姬塬地区高束缚水成因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李全红;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典型剖面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王文娟;储层预测的非线性分析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刘兰;双河油田核三段Ⅲ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陈华强;测井资料在中高渗透率油层开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多尺度岩石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59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