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7 03:06

  本文关键词: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模型,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进而通过对结构反应传递函数和方差进行分析,讨论波速参数和结构高宽比对体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延长了体系周期,同时,也放大了各子结构位移反应,而对上、下部子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主要与场地剪切波速和体系高宽比有关。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关键词】层间隔震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集总参数模型 动力特性 传递函数
【基金】:国家973项目(2012CB723300、2012CB7233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2BAJ07B02) 国家重点项目(91315301-07) 国家基金委项目(51078097、51178211) 广州市羊城学者科技计划项目(10A032D)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引言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地基运动改变,自由场输入变为散场输入;结构动力特性发生相应的改变;振动能量散逸,产生辐射阻尼。对于层间隔震结构,通常在理论分析中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Interaction,简写为SSI)。而对于实际的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2 曹加良;施卫星;刘文光;;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及响应对计算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3 李昌平;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王海;;土-隔震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参数的简化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4 李海岭,葛修润;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阿萍;姚谦峰;;土与隔震结构共同作用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韩强;杜修力;刘晶波;;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LRB隔震梁桥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李慧;王亚楠;杜永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4 曹加良;施卫星;刘文光;;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及响应对计算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5 潘东辉;于国友;张德强;;隔震高层结构的悬臂梁模型的地震反应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5期

6 李昌平;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王海;;土-隔震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参数的简化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7 李创第;陈欧阳;葛新广;邹万杰;;多层隔震结构近似实空间解耦及地震作用取值[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于旭;庄海洋;朱超;;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体系简化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6期

9 付伟庆;王焕定;丁琳;于德湖;;规则型高层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10 曾奔;周福霖;徐忠根;;有效地震动输入下基础隔震体系的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楠;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彬;多层框架基础隔震体系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3 项征;地震作用下软土地基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孙柏锋;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师朋勃;基于迭代的基础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方法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雯;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并联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反应谱[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蒋云锋;速度大脉冲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9 陈广涛;观测环境对强震记录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魏晓刚;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装置减震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光;何文福;霍达;付伟庆;;大高宽比隔震结构双向输入振动台试验及数值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何文福;霍达;刘文光;李婕;冯德民;;长周期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李中锡,周锡元;规则型隔震房屋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4 李忠献,李延涛,王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5 付伟庆;刘文光;王建;王焕定;;高层隔震结构的等效简化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6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7 李向真;向伟明;朱小文;;房屋隔震体系动力特性计算的摄动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7期

8 裴星洙;王维;王星星;;基于能量原理的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9 曹加良;施卫星;刘文光;;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及响应对计算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10 李海岭,葛修润;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锡平,张俊发,刘金慧;隔震橡胶防护挡块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2 王伟刚,盛宏玉;隔震结构考虑动力影响的抗倾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林云腾,祁皑;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J];福建建筑;2005年03期

4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优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5 李刚;杨迪雄;程耿东;;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动力优化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夏昌;;典型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一)[J];福建建筑;2006年02期

7 杨树标;杨艳秋;高天宝;邹景磊;;框架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9 李向真;王铁成;向伟明;雷丽;;平面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局部变形的计算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10 权吉柱;熊仲明;;隔震结构等代体系的力学模型[J];山西建筑;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巫炜;摩擦摆隔震结构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孟秋;高层住宅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的减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农国畅;隔震结构的抗风分析与等效风荷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淑仙;多维地震下大底盘多塔楼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包超;近场地震下不规则层间隔震结构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段燕玲;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振动台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熊玉生;三维隔震结构的仿真与分析[D];广州大学;2013年

9 杜英满;超长复杂隔震结构建造过程非载荷变形模拟和监测[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魏俊杰;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摩擦型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88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