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内燃机联产双源系统与建筑物负荷匹配及运行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8 12:02

  本文关键词:内燃机联产双源系统与建筑物负荷匹配及运行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 节能 内燃机 变工况 能耗分析


【摘要】:基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双源可逆型空调系统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冷热供应系统,能避免电上网、多种产品相互制约的问题,且可以缓解夏季电力供应紧张而燃气供应却相对过剩的结构性矛盾。文中针对匹配了不同典型建筑物(如宾馆、写字楼、塔楼住宅)冷热负荷的内燃机联产双源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负荷特点进行设备选型,得到匹配不同建筑的内燃机联产双源系统的变工况特性,并对这些内燃机联产双源系统的全年运行进行模拟,最终得出双源系统在实际选型匹配和运行中的特性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可以将双源系统的节能性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起到削峰作用。
【作者单位】: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
【关键词】分布式供能系统 节能 内燃机 变工况 能耗分析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2QN06)~~
【分类号】:TU831.4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世界能源产业亟待解决的4大问题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产业的安全性、解决环境污染。随着电峰谷差的加大和燃气在能源消耗中比例的增加,能解决以上4大问题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1-2]。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能源来源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之平;;一种值得关注的城市天然气消费方式:双源可逆型供暖(空调)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2 何晓红;蔡睿贤;;内燃机及其热电联产系统的典型变工况解析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3 周少祥;宋之平;;论能源利用的评价基准[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8期

4 王锡;杨勇平;宋之平;徐二树;毕庆生;;燃气轮机双源系统运行特性及应用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5 毕庆生;宋之平;杨勇平;徐二树;;燃气内燃机双源供暖系统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9年01期

6 宋之平;议分布式能量系统[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锡;杨勇平;徐二树;;土壤源热泵-新型系统能耗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1年01期

8 宋之平;单耗分析的理论和实施[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2年04期

9 冯志兵;金红光;;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与蓄能变工况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钱科军;袁越;石晓丹;ZHOU Chengke;鞠平;;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效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林;空调系统节能降耗的量化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崔弘;夏成军;罗宗杰;张尧;;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网系统的影响[J];电气应用;2009年24期

3 李泓泽;郭森;王宝;;我国风力发电的环境价值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4 张爱舟;李江荣;;燃气轮机发电厂小岛运行阶段燃料切换的实现[J];电力建设;2010年07期

5 陈亮;;燃气轮发电机组继电保护配置[J];电力建设;2012年04期

6 蔡声霞;王守相;王成山;贾根良;;智能电网的经济学视角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0期

7 苗增强;谢宇翔;姚建刚;李湘祁;陈庆祺;;兼顾能耗与排放的发电侧节能减排调度新模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4期

8 张立梅;唐巍;王少林;赵云军;;综合考虑配电公司及独立发电商利益的分布式电源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4期

9 谢宇翔;姚建刚;李湘祁;金永顺;苗增强;陈华林;;节能发电市场新模式及其交易调度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年03期

10 彭建春;曾顺意;谢云岩;李小燕;;考虑电压稳定的分布式发电最优配置[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竹;蔡九菊;刘英磊;孙文强;;基于单耗分析的钢铁生产过程不可逆性解析[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振娴;热电联产系统冷源领域节能及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宁玲;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彦;基于博弈论的考虑输电网络约束电力市场均衡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筱静;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及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林世平;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能源与环境耦合特性及优化集成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徐立中;微网能量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二树;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10 张晓东;发电企业成本分析与市场竞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嵘;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田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优化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晓晖;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姚丽娟;热电联产供暖系统与发电厂热泵供暖系统对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杨辰曜;600 MW火电机组单耗分布及敏度分析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崔换君;基于年负荷持续曲线的配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赵小彬;面向智能电网的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武宇;大型燃煤机组能耗分布与回热系统优化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咏凯;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规划[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陈彩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士鸣;蓄能技术新概念——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01期

2 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2期

3 王成山;陈恺;谢莹华;郑海峰;;配电网扩展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3期

4 陈琳;钟金;倪以信;甘德强;熊军;夏翔;;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无功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4期

5 夏翔;黄伟;徐祥海;甘德强;;考虑小水电启停策略的准入容量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2期

6 江南;龚建荣;甘德强;;考虑谐波影响的分布式电源准入功率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3期

7 黄伟;熊军;徐祥海;吴汕;甘德强;;考虑配电网电压调节的分布式电源准入功率极限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4期

8 雷金勇;黄伟;夏翔;吴汕;熊军;王函韵;甘德强;;考虑相间短路影响的分布式电源准入容量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3期

9 唐勇俊;刘东;阮前途;陆融;;计及节能调度的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及其并行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7期

10 周少祥,胡三高;总能系统与能源利用的统一性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J];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希舟;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保护协调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李恺渊;基于管群换热器温度场分析的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7年

3 吴伯谦;土壤源热泵实验研究与经济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何晓红;内燃机热电联产系统的变工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5 刘爱国;我国南方地区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林怡;微小燃机热电冷联供与地下水源热泵耦合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银明,黄翔,刘毅;蒸发冷却/辐射吊顶供冷房间的能耗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施明融;;日本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启迪——上海市分布式供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访日考察报告[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3 潘毅群,黄治钟,张蓓红,周辉,龙惟定,王超群,蔡浩;分布式供能系统在上海某新建医院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暖通空调;2004年02期

4 王艳;陈振千;;大力推进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J];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5 ;《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条文说明[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6 朱晓红;解蕾;张延迟;解大;;分布式供能站热电特征设计[J];华东电力;2008年05期

7 施明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发展状况及政策初探[J];上海节能;2010年09期

8 虞正发;李成;;分布式供能系统总热效率和热电比的确定[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9 施明融;;上海市关于分布式供能系统涉及道路开挖工程的优惠政策[J];上海节能;2005年06期

10 刘爱虢;翁一武;刘宏波;;一种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研究[J];燃气轮机技术;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凯;邓志辉;;广州火车站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2 刘爱虢;张巍;;生物质气内燃机及其分布式供能[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陈丽萍;龚延风;刘金祥;张建忠;;空气源热泵全年能耗分析应用软件的开发[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霍尚龙;宋德富;;溴吸双效机组的调试实例与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于航;;蓄冷空调的系统模拟和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6 范亚明;许媛媛;;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全年能耗分析方法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柳建华;周大汉;王瑾;邬志敏;;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娜;赵国伟;;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系统的摩擦学设计[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9 杨书明;;与冰蓄冷系统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石波庆;蓝兆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创新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才豪邋赵三明;创新发展 再造内燃机百年辉煌[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严峻 严盘成 通讯员 朱健美;一汽锡柴被授予内燃机“百年成就奖”[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依通;我国内燃机市场前景看好[N];中国电力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臧亚伟;机床工具 内燃机:共同驶入快车道[N];机电商报;2005年

5 记者 张毅;中国成为内燃机制造大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柏炜;实现从机床到内燃机的“骨牌效应”[N];机电商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胡启林;内燃机协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胡启林;内燃机公共技术平台已现雏形[N];中国工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郭宇;内燃机行业受益重卡受累轻卡[N];中国工业报;2010年

10 记者 甘丰录 张银炎;内燃机协会搭建船机行业服务平台[N];中国船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吴震宇;内燃机故障诊断若干理论与相关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孙颖楷;内燃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1年

4 苏芬仙;建筑能耗动态分析用气象数据构成及THRF新的能耗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王圃;城市给水处理厂及泵站能耗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董大伟;基于曲轴角振动诊断内燃机各缸作功状况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苏华;建筑物动态能耗分析用气象仿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周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内燃机排放性能建模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马贵阳;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10 薛胜军;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技术的内燃机热工故障在线诊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冶;200kW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胡豫杰;单纯采暖负荷下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能耗分析比较[D];天津大学;2003年

3 孙平;混合动力公交中巴动力源的建模和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志锐;基于电液驱动的内燃机无凸轮配气机构的设计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马万福;基于有限元法的内燃机机体振动分析与噪声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峰;以离心机组为冷源的空调系统能耗的生命周期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嵘;空调冷热源能耗分析及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世震;车用复合燃油添加剂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徐哲;纳米流体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光恩;内燃机摩擦学设计软件主框架的设计和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4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34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