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拉伸徐变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5 15:22

  本文关键词: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拉伸徐变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粉煤灰 高性能混凝土 早龄期 拉伸徐变 力学性能


【摘要】:粉煤灰是目前建筑工业中使用广泛的矿物掺合料,主要用以代替部分水泥掺入混凝土,从而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和改善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所以经常被用来制备高性能混凝土(HPC)。本文在本团队之前关于HPC早龄期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扩展实验参数,更为充分地考察粉煤灰对HPC早龄期性能,尤其是力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获得的实验数据,作者还验证了修正的ZC模型用于评价掺粉煤灰HPC早龄期拉伸徐变的妥当性。本研究可为HPC工程应用中的徐变和早期开裂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本文范围内,可得出以下结论:(1)掺粉煤灰HPC的早龄期强度与不掺的基准混凝土相比有所降低,且粉煤灰掺量越高,强度损失越大,但后期强度增长快于基准混凝土。因此,经足够长的时间后,掺粉煤灰HPC的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当甚至超过后者。(2)粉煤灰对HPC的自收缩变形起抑制作用,对1 d之前收缩变形的抑制作用尤为突出。这对缓解和控制HPC的早期裂缝很有裨益。收缩抑制作用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表现得更为显著。(3)粉煤灰的掺入使HPC早龄期拉伸徐变增大,随着掺量的提高,粉煤灰对早龄期拉伸徐变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对于基准HPC,加载龄期在1 d之前(0.5 d、0.75 d)时,能观察到应力水平对拉伸徐变的影响。相比之下,加载龄期迟于1 d时,应力水平的影响不再显现。对于掺粉煤灰的HPC,随着掺量的增大,应力水平对拉伸徐变之影响显著与否的加载龄期随之推迟。(4)由ZC模型得到的掺粉煤灰HPC早龄期拉伸徐变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在持载初期能较好地吻合,随着持载龄期的延长,两者逐渐偏离,总体上来说,仍维持在(-10%~+10%)误差范围之内。
【关键词】:粉煤灰 高性能混凝土 早龄期 拉伸徐变 力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10-12
  • 1.1.1 高性能混凝土概述与应用10-11
  • 1.1.2 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 粉煤灰的应用及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12-13
  • 1.2.1 粉煤灰及其应用12
  • 1.2.2 粉煤灰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13
  • 1.3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徐变类型及影响因素13-16
  • 1.3.1 徐变的定义和机理13-14
  • 1.3.2 徐变类型14-15
  • 1.3.3 徐变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成果15-16
  • 1.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6-17
  •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17-20
  • 1.5.1 研究意义17
  • 1.5.2 研究内容17-18
  • 1.5.3 本文的构成18-20
  • 第2章 混凝土原材料与实验方法20-36
  • 2.1 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20-23
  • 2.1.1 原材料性能20-22
  • 2.1.2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其基本性质22-23
  • 2.2 早龄期拉伸徐变测试方法23-31
  • 2.2.1 拉伸徐变实验参数23
  • 2.2.2 拉伸徐变实验装置23-28
  • 2.2.3 拉伸徐变实验过程28-31
  • 2.3 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测试方法31-33
  • 2.3.1 实验装置31-32
  • 2.3.2 实验过程32-33
  • 2.4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33-34
  • 2.4.1 混凝土抗压强度33
  • 2.4.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33-34
  • 2.4.3 拉伸弹性模量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自收缩特性与基本力学性能36-48
  • 3.1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特性36-40
  • 3.1.1 同龄期下自收缩经时变化37-38
  • 3.1.2 各加载龄期下自收缩经时变化38-40
  • 3.2 粉煤灰对HPC内部温度发展的影响40-41
  • 3.3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基本力学性能41-46
  • 3.3.1 早龄期抗压强度特性41-42
  • 3.3.2 早龄期劈裂抗拉强度特性42-44
  • 3.3.3 早龄期拉伸弹性模量特性44-45
  • 3.3.4 早龄期基本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特性45-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第4章 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早龄期拉伸徐变特性48-64
  • 4.1 徐变特征量的定义48-49
  • 4.2 加载过程控制及荷载松弛分析49-51
  • 4.2.1 加载时间控制及瞬时弹性变形分析49-50
  • 4.2.2 持荷过程中荷载的松弛分析50-51
  • 4.3 与徐变有关的物理量51-53
  • 4.4 粉煤灰掺量对早龄期拉伸徐变的影响53-56
  • 4.5 应力强度比对早期拉伸徐变的影响56-61
  • 4.6 加载龄期对早期拉伸徐变的影响61-63
  • 4.7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基于ZC模型的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徐变评价64-78
  • 5.1 混凝土徐变评价模型64-69
  • 5.1.1 BP-2 模型65-66
  • 5.1.2 B3模型66
  • 5.1.3 ZC模型66-69
  • 5.2 混凝土徐变模型适用性比较69-71
  • 5.3 ZC模型适用性验证71-76
  • 5.4 本章小结76-7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6.1 本文的结论78-79
  • 6.2 后续研究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5期

2 陈家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5期

3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年04期

4 翁润生,徐金民;微粉矾渣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4期

5 沙群;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初探[J];厦门科技;2000年S1期

6 ;“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王冲,蒲心诚;粉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孙振平;“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会讯[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9 么兰,曹丽梅,寇艳虹;浅谈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10 陈向军;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进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黄兆龙;刘俊杰;周文宗;;台湾区高性能混凝土研发案例[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江志学;王佶;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前言[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5 郭保霞;;公路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朱建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组成及其与性能关系[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7 姚燕;李建勇;田培;;高性能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新霞;王小刚;尼书军;;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及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阎培渝;;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现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深大研发出高性能混凝土[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和合;两部委力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华建筑报;2014年

4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晓钟;江西赣州瑞康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3年

9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董香军;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明火力学与爆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益进;铁路预应力桥梁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9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岳华;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筒体构件高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付权;海洋环境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彩霞;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袁自运;皖南地区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夏亮;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赵素梅;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与收缩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卢剑雄;基于海洋环境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耐久性设计与长寿命措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王洁;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8 黄亿玲;赶水大桥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许浩;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10 李爱娟;高性能混凝土在沿海高速公路中的应用[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4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44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