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扰动下高应力岩石的声发射特性与破坏机制
本文关键词:侧向扰动下高应力岩石的声发射特性与破坏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高静载荷 侧向扰动 声发射 破坏机制 PFC
【摘要】:利用新研制的高应力岩石电液伺服扰动诱变试验系统,对100 mm×100 mm×100 mm大尺寸花岗岩试样进行不同静载作用下的侧向扰动破坏试验,同时利用PFC3D软件对其破坏机制进行分析。通过PCI 2型声发射系统监测发现:动力扰动下高应力岩石的声发射最大能量事件一般滞后于扰动峰值,发生在动力卸载段;随着静载的增加,声发射最大能量事件的发生时间有提前的趋势,而且较大能量事件数量增加。对试样进行基于弹性波速变化的损伤评价和声发射RA值(声发射撞击上升时间/幅度)的分析发现,不同静载下岩石的扰动破坏模式不同,较低静载时,扰动仅触发少量剪切裂纹并导致扰动近区岩石的局部剪切破坏;较高静载时,扰动同时触发剪切裂纹和拉伸裂纹,大量拉伸裂纹的出现最终导致岩石发生贯穿式整体溃崩破坏,基于数值模拟的机制分析也证实这点。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静载荷 侧向扰动 声发射 破坏机制 PFC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1322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425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 11 0528)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大量岩体工程,如深部采矿、核废料储存、高坝水电、深埋防护工程及地质钻探等,不断地往深部延伸,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岩石(体)力学灾害问题和难以解释的力学现象[1-3]。近年的研究发现,深部岩体所处的“三高一扰动”复杂力学环境——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岩溶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拴宏;对磁组构在岩石变形分析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9年04期
2 刘俊来,刘正宏,徐仲元,陈华;上部地壳岩石变形与方解石质岩石的低温流动[J];世界地质;2000年03期
3 申剑坤;秦柳;张良华;;压力衰竭对储层岩石影响的现状报告[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4 刘俊来;上部地壳岩石流动与显微构造演化——天然与实验岩石变形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5 祖烨;郭文武;;岩石声发射信号AR模型谱分析[J];人民长江;2006年11期
6 赵中岩;压溶——一个重要的地质变形机制[J];岩石学报;1986年04期
7 曾正文,马瑾,,刘力强,刘天昌;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8 陈柏林,董法先;江西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与矿物变化的关系[J];矿物岩石;1999年01期
9 姚大全;岩石变形所反映的地震作用过程——第13届国际变形机理、流变学和构造学学术会议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7期
10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郑亚东;;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4 马胜利;雷兴林;刘力强;马瑾;;影响岩石变形中微破裂时空分布的因素及其地震学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文斌;孙殿卿;;关于岩石变形及破坏与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7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洪汉净;;强震发生的力学条件以及强震地点的预测[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10 陈庆宣;;岩石形变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8)[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碧玛;我国地质流体作用研究获重要成果[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岩石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姓[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宋艳波;低渗气藏岩石变形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柴文革;围压卸载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与破坏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鹏;水—岩作用的岩体剪切特性试验与M-H-C耦合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李云祯;高孔岩石局部化变形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崔少东;岩石力学参数的时效性及非定常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3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石飞;循环加载条件下岩石单轴压缩与直接拉伸力学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楠;岩石冻融力学实验及水热力耦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6 尹成;岩石拉压实验的颗粒离散元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袁小平;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李占海;动态扰动触发高静应力岩石发生破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吴秋红;两种各向异性岩石的力学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4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4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