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及承载能力分析
本文关键词: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及承载能力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组合梁 超高强混凝土 型钢 预应力 静力试验 正截面承载力
【摘要】:通过对12根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进行静力荷载作用下受弯性能试验,分析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荷载-挠度曲线和跨中控制截面应变分布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开裂拐点、屈服拐点、峰值拐点和峰值后持载特征;从加载至峰值荷载的90%,试验梁跨中控制截面均满足平截面假定;试验梁达到极限状态后,内置工字钢截面应力发生变化,使该组合梁在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破坏后仍具有较高剩余承载力。基于试验结果,采用简单叠加法和变形协同分析法,分别提出了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式,结果表明:两种计算式均有一定的适用性,基于简单叠加法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式计算结果较为保守,基于协同分析法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组合梁 超高强混凝土 型钢 预应力 静力试验 正截面承载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59,50878037)
【分类号】:TU398.9;TU317.1
【正文快照】: 0引言超高强混凝土是目前建筑结构材料发展方向之一。当标准立方体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超过100 MPa时,就将该类混凝土称之为超高强混凝土[1-2]。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梁是指通过在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内配置焊接或轧制型钢所形成的组合梁。该组合梁可利用超高强混凝土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国,钟新谷,屈本宁;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极限承载力初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静;;新型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薄弱截面分析[J];建筑技术;2009年09期
3 肖术芳;;某核电厂主体混凝土用骨料平衡分析[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4 宋军,徐健民,王李果;钢筋混凝土组合梁的性能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段敬民,钱永久,曾宪桃;粘贴玻璃钢加固混凝土组合梁挠度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10期
6 肖辉,李爱群,陈丽华,杜德润,石启印;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研究和应用[J];特种结构;2005年01期
7 童根树;;序言[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年05期
8 王元清;邢继胜;李运生;;某曲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静力性能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焦铁涛;高尔新;彭福明;;CFRP加固组合梁的应力与变形分析[J];钢结构;2008年01期
10 姜磊;;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应用发展及经济分析[J];辽宁经济;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胜;梁丛辉;;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某改造加固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黄国胜;梁丛辉;;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某改造加固工程中的应用[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3 梅振华;胡少伟;;滑移效应对组合梁抗弯强度影响的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宋晓东;刘骁东;;北京中关村科技大厦结构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郑文忠;刘铁;谭军;解恒燕;李忠民;;绥芬河青云市场套(扩)建工程结构设计方法与施工措施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韦灼彬;;《早强型组合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曹宝珠;毛小勇;王秋萍;张耀春;;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趋势[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叶清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设备基础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星;陈宗弼;罗赤宇;;广州名汇商业大厦结构设计[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文忠;王英;张格明;;既有房屋套建增层结构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培秀;钢板夹芯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与破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2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居贤春;高韧性低收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基础[D];清华大学;2012年
4 王琨;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冯宏;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思冬;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非线性分析[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婷;简支外包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承载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李春月;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范国玺;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有效宽度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文浩;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翟晓辉;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7 赵倩倩;外包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主次梁节点抗剪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廖鑫男;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吴云香;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栓钉剪切刚度仿真分析[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
10 潘年;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1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5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