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本构模型的数值试验验证
本文关键词: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本构模型的数值试验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土力学 本构模型 广义位势理论 二重势面模型 数值试验 PFCD
【摘要】:广义位势理论从数学原理出发,直接建立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与传统的塑性理论相比,基于广义位势理论建立的本构模型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更少的假设、更明确的数学依据和更高的计算精度,并且该理论适用于一般的材料。广义位势理论中的二重势面模型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模型。为了说明二重势面模型的确定方法及其合理性,采用颗粒流软件PFC3D对二重势面模型进行数值试验验证,验证步骤如下:首先,采用球体颗粒生成数值试验用的材料试样,并利用PFC3D模拟该试样的常规三轴试验;然后,根据常规三轴试验结果确定该试样的二重势面模型的系数;最后,采用二重势面模型对该试样的其他应力路径三轴试验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二重势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此外,本文描述的二重势面模型的确定方法可以推广到实际土体和其他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力学 本构模型 广义位势理论 二重势面模型 数值试验 PFCD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210020203) 广东省公路管理局科技项目(粤公研2012 7)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土的本构模型一直是现代土力学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过去人们曾提出了大量的岩土本构模型,但大多数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仍然是经典的金属弹塑性理论。把复杂材料的本构模型建立于简单材料的本构理论基础上,显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1-2],这也是近年来岩土本构模型发展缓慢的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沈珠江;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合理形式[J];岩土工程学报;1980年02期
2 杨光华,介玉新,李广信,黄文峰;土的多重势面模型及其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3 杨光华;李广信;;从广义位势理论的角度看土的本构理论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4 周爱兆;卢廷浩;;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5 杨光华;21 世纪应建立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6 周健,池永,池毓蔚,徐建平;颗粒流方法及PFC2D程序[J];岩土力学;2000年03期
7 杨光华,李广信;岩土本构模型的数学基础与广义位势理论[J];岩土力学;2002年05期
8 杨光华;温勇;钟志辉;;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类剑桥模型[J];岩土力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特点及其应用现状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曾远;周健;;砂土的细观参数对宏观特性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3 徐湘田;赖远明;刘峰;常小晓;董元宏;;冻土中几类力学试验方法的探讨[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4 包承纲,周小文;20世纪土力学的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5 刘正;介玉新;杨光华;李广信;;应力型多重势面模型及其参数求取的改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1期
6 孔祥臣,陈谦应,贾学明;土石混合料振动击实试验的PFC~(2D)模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卢曦;施维成;;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中柔度矩阵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郑颖人,王敬林;对岩土塑性理论中两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重庆建筑;2002年01期
9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10 刘汉龙;高德清;陈育民;李国英;;筑坝反滤料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的颗粒流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华;;岩土材料不符合Drucker公设的一个证明[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介玉新;杨光华;;应力空间的模型到应变空间的转换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宁;高岳;;透明砂土三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寅;周健;;砂土振冲过程的颗粒流程序仿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刘文白;周健;;桩-桶基础上拔载荷试验的数值模拟[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唐娴;;基于颗粒流程序的沥青混合料颗粒接触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栾茂田;吴兴征;;堆石料静动力耦合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与实验验证[A];土石坝与岩土力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郑颖人;;岩土的多重屈服面理论与应变空间理论[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9 杨光华;;岩土类工程材料应力~应变本构理论的基本数学问题[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姚仰平;罗汀;;岩土硬化的应力路径相关性及硬化参数的构造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谋;盾构隧道进出洞土体颗粒渐进破坏模式分析及加固精细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周淮;静载下H-V加筋土挡墙的作用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施维成;粗粒土真三轴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8年
6 上官子昌;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压力控制机理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史宏彦;无粘性土的应力矢量本构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8 邢义川;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与变形——强度特性规律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9 崔杰;含水土层中的波传播及土壤液化[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年
10 徐志伟;土体各向异性变形特性真三轴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彪;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苏永红;异型面平煤装置的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敖国栋;道砟变形特性的DDA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丁国玺;激振条件下顶煤放出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梁晓波;非饱和压实黄土本构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杨舒;纤维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8 崔坤燕;堆积体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刘春花;水下堰体抛投的运动形态与集合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邹霞;压敏陶瓷材料压制过程的离散元模拟和实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介玉新,胡韬,李广信,杨光华;平面应变情况下多重势面模型与邓肯-张模型的比较[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2 沈珠江;土的三重屈服面应力应变模式[J];固体力学学报;1984年02期
3 卢廷浩,鲍伏波;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0年02期
4 沈珠江;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合理形式[J];岩土工程学报;1980年02期
5 向大润;土体弹塑性理论加载准则和计算模型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4期
6 殷宗泽,J.M.邓肯;剪胀土与非剪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4期
7 殷宗泽;一个土体的双屈服面应力-应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8 杨光华;岩土类材料的多重势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5期
9 杨光华,介玉新,李广信,黄文峰;土的多重势面模型及其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10 沈珠江;关于土力学发展前景的设想[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盛佳韧;上海黏土力学特性综合试验研究及本构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鲁习文;张荣;李建武;;基于位势理论的磁场预测法[J];工程数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李心铭,汪景庸;位势理论和象方法在槰海流与升降流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65年00期
3 陆夷;位势理论在计算豪斯道夫维数中的应用[J];广东机械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介玉新;杨光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弹塑性模型的修正方法[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5 杨光华;李广信;;从广义位势理论的角度看土的本构理论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6 尹永成;多项式Julia集的连续性[J];数学学报;1995年01期
7 李学丰;孔亮;黄茂松;;岩土材料特性相关塑性位势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8 张雪艳;顾大权;黄伟;;时动边界上热通量重构正问题求解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9 周爱兆;卢廷浩;姜朋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接触面本构模型一般表述[J];岩土力学;2012年09期
10 周爱兆;卢廷浩;;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勇;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及其初步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2 姚捷;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6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