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密实度缺陷检测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4:15

  本文关键词: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密实度缺陷检测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外热像技术 钢管混凝土柱 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 检测


【摘要】: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正在大量兴建。具有强度高、塑性变形大、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的钢管混凝土作为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承重体系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尚无法对钢管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直观检查,因此,除了精心设计和施工外,对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也是迫切需要的。但是,近年来,检测工作虽有进展,但截止到目前,钢管混凝土内部密实度缺陷的检测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依然没有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对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用于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的检测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由于其便捷、高效、经济实用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建筑检测领域,但针对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的质量问题,检测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引入红外热像技术,首先通过对物体热辐射性、红外热源成图机理及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处的传热特性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并推导了红外检测的可行性,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科学理论依据。随后,针对带管壁空鼓缺陷的钢管混凝土柱模型试件作实验室试验来探究红外检测是否可行,并在可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管壁厚度、缺陷本身厚度和表面积的变化对红外检测的影响;与此同时,对缺陷深度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及修正。最后,再依托合肥滨湖时代广场项目对红外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检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验证。通过上述理论及试验研究分析,其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的检测是可行的。此外,还得到了以下几点量化的结论。(1)管壁厚度在10mm以内时,无论加热或不加热,这种方法可行且能比较准确的反映缺陷的位置及形状尺寸。并且管壁厚度越小,临界处温差值越大,则热像图所反映的缺陷形状轮廓越清晰,检测识别的效果越好;当管壁厚度大于10mm时,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才可行且只能大致的反映缺陷的位置,热像图上所反映的形状轮廓也不规则,但这也可用于缺陷的初步识别判断,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2)管壁厚度在10mm以内时,随着缺陷本身厚度或表面积的增加,缺陷处对应的钢管壁的温度和温差也会相应增加,并且在加热时,增加的程度会更大。当管壁厚度大于10mm时,随着缺陷本身厚度或表面积的增加,只有在加热时才会致使钢管壁的温度和温差相应增加,这说明,缺陷本身厚度变化或者表面积的变化对钢管壁温度和温差的影响程度低于壁厚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对红外检测是否可行不起决定性作用。且根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目前能够被检测出的缺陷的本身表面积的最小识别精度为4cm2,本身厚度的最小识别精度为1cm。(3)在加热1min时,缺陷深度理论计算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根据计算出的理论深度并结合热像图上缺陷的大小尺寸反映来对缺陷在钢管中的位置进行三维定位,并给后期的浇筑质量控制,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及时进行缺陷精确处理及控制,这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与此同时,由于太阳辐射加热时更均匀,因此,其缺陷深度的计算精度确实也比人工加热条件下的计算精度更高。
【关键词】:红外热像技术 钢管混凝土柱 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 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74;TU75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2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8
  • 1.2.1 钢管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的研究现状10-14
  • 1.2.2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14-18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2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技术路线19-22
  • 2 红外热成像检测基础理论22-36
  • 2.1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简介22
  • 2.2 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理论依据22-30
  • 2.2.1 能量辐射基本定律22-25
  • 2.2.2 红外线热辐射原理及影响因素25-30
  • 2.3 红外热像仪检测的工作原理30-32
  • 2.3.1 红外热像仪的组成30-31
  • 2.3.2 红外热像仪的检测特点31
  • 2.3.3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31-32
  • 2.4 红外热成像检测方式32-35
  • 2.4.1 红外检测方式简介32-33
  • 2.4.2 单面分析法33-34
  • 2.4.3 双面分析法34-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3 钢管混凝土缺陷的热传导理论与计算36-50
  • 3.1 热传导基本理论36-38
  • 3.1.1 导热微分方程36
  • 3.1.2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36-38
  • 3.1.3 固体热传导问题的数学表达38
  • 3.2 钢管混凝土表面温度和缺陷深度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38-49
  • 3.2.1 计算模型的提出39
  • 3.2.2 钢管壁表面温度计算公式的推导39-46
  • 3.2.3 钢管混凝土内部缺陷深度计算公式的推导46-49
  • 3.3 本章小结49-50
  • 4 试验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50-104
  • 4.1 试验模型设计50-52
  • 4.1.1 模型基本参数及变量设计50-51
  • 4.1.2 模型空鼓缺陷设计51-52
  • 4.2 试验测试方法设计52
  • 4.2.1 检测及分析方法概述52
  • 4.2.2 试验实际操作方法52
  • 4.3 试验准备及实施52-57
  • 4.3.1 仪器准备52-54
  • 4.3.2 试件准备54
  • 4.3.3 钢管柱的加工制作54
  • 4.3.4 泡沫缺陷的制作及定位处理54-55
  • 4.3.5 钢管柱浇筑成型及养护55-57
  • 4.4 试验实测热像图分析57-72
  • 4.4.1 被动式检测热像图分析57-64
  • 4.4.2 主动式检测热像图分析64-69
  • 4.4.3 缺陷表面积红外检测误差计算69-72
  • 4.4.4 实测热像图分析结果总结72
  • 4.5 管壁厚度和缺陷尺寸对红外检测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72-91
  • 4.5.1 不同壁厚条件对红外检测的影响73-76
  • 4.5.2 不同缺陷尺寸条件对红外检测的影响76-90
  • 4.5.3 影响规律总结90-91
  • 4.6 缺陷深度理论计算公式的验证及修正91-102
  • 4.6.1 人工加热条件下的缺陷公式91-97
  • 4.6.2 太阳辐射加热条件下的缺陷公式97-102
  • 4.7 本章小结102-104
  • 5 项目红外实测评价104-116
  • 5.1 概述104
  • 5.2 课题依托工程背景104-105
  • 5.3 实测研究方案105-108
  • 5.3.1 检测对象及测点部位的选取105-107
  • 5.3.2 实测研究变量选取107-108
  • 5.3.3 实测时的近似条件说明108
  • 5.4 实测结果分析108-115
  • 5.4.1 实测钢管柱红外热像缺陷图分析109-114
  • 5.4.2 实测结果分析总结114-115
  • 5.5 本章小结115-116
  • 6 结论与展望116-120
  • 6.1 主要工作116-117
  • 6.2 结论117-118
  • 6.3 展望118-120
  • 致谢120-122
  • 参考文献122-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辉升;高层建筑用钢管柱的焊接[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6期

2 许沙生;;大直径厚壁钢管柱制作及安装的质量监控方法[J];广州建筑;2006年03期

3 程颖;佘小颉;;三维倾斜钢管柱结构的制作与安装[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高金良;;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钢管柱施工技术[J];建设科技;2012年08期

5 司书凯;鹿群;仲晓梅;;地下钢管柱定位安装方法述评[J];施工技术;2012年S1期

6 刘锦龙;高雪芳;殷湘舰;;浅谈钢管柱制作工艺[J];工业建筑;2012年S1期

7 张晓兵;苏永波;;过程方法在钢管内核心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温建成;;高空大直径斜向钢管柱施工技术[J];江苏建筑;2013年05期

9 祖云峰,孙基风,祝代红,,刘力;应用压入式钢管柱支承基础的尝试[J];工业建筑;1997年01期

10 黄东海;钢管柱的制作和安装[J];福建建设科技;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永赤;;钢管树状柱设计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2 贾利民;;天津津塔核心筒十字加劲贯通圆钢管柱制作[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建高;柳伟;;深孔水下钢管柱一次定位安装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建高;;深孔水下钢管柱一次定位安装技术[A];2012年中铁隧道集团低碳环保优质工程修建技术专题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汤汉平;刘建;陈庆能;;赛格广场大厦钢管柱制作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彭福明;张新山;赵英杰;段斌;;某工程钢管柱的开裂原因分析及卸载加固[A];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玉建;王尚飞;;某工程钢框架箱型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牟在根;王树和;;钢管柱的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研究[A];管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龙海;武雄飞;;成都国金中心劲性钢管柱综合施工技术[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邱英亮;滕军;令狐延;李祚华;;京基100大厦钢管混凝土柱浇筑高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中国钢结构行业之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2 柏莲邋记者 马生泓;他们在T3(下)[N];中华建筑报;2008年

3 杨保川;靠技术和质量赢得市场[N];中国建材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夏艺心 通讯员 张雪芹 常霄霄;科研攻关铸精品 技术创新谱华章[N];中华建筑报;2011年

5 葛梅邋杨蕾;给“奥运之鸟”安个家[N];中国质量报;2007年

6 杨保川;科技铸就钢构品牌[N];建筑时报;2005年

7 记者 江致礼 通讯员 王光普 沈志晶;奥运工程——您所不知道的故事[N];首都建设报;2008年

8 刘关;T3航站楼:钢与混凝土铸就奇迹[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永平;地铁暗挖车站STS管幕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茗玮;装配式钢管内套筒-T型件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卫欣;仿古建筑方钢管柱与圆钢管柱连接抗震性能试验及ABAQUS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家丞;方钢管柱壁外套管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与理论计算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新章;冲刷裸露钢管混凝土桩—混凝土承台边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李兆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钢管柱力学性能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2016年

6 胡爽;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密实度缺陷检测探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赵鹏飞;大长细比钢管混凝土柱受火工作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刘晓雷;新型钢管空心混凝土板的工程施工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裴万吉;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张忠良;超大截面箱型钢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6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56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