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3 11:28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城市 时空演化格局 驱动机理 中国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密度表面、空间聚类、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探讨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对我国360个拟建生态城市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表明,从时间维度上讲,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展布经历了一个由离散——聚集——离散的倒U型演化过程;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拟建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显示出较强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聚集现象;从分布密度上讲,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驱动机理的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状况是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比较微弱。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遥感与地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城市湿地与区域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生态城市 时空演化格局 驱动机理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39) 杭州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开放基金(PDKF2011YG08);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1QDL49)
【分类号】:F299.2;F205
【正文快照】: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1],生态城市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各类生态城市建设活动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3]。自从生态城市理论引入到我国以来,各种生态城市建设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但生态城市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理论,并不足以支撑当前如火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朴世龙,方精云;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2 李承宗,谢翠蓉;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误区[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3 姜国建,马英杰,袁珩冰;沿海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讨[J];海洋科学;2005年06期

4 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马文红;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J];中国科学C辑;2003年06期

5 苏维词;喀斯特山区生态城市的景观建设模式初探——以贵阳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6 郭荣朝,顾朝林,曾尊固,姜华,张韬;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应用——以襄樊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7 陈勇;生态城市理念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1期

8 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9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元;黄山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2年03期

2 周建飞,曾光明,焦胜,杨馥,朱华,李倩,熊樱,唐琳;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3 邓朝平;郭铌;王介民;马金辉;;近20余年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4 蒋依依,王仰麟,李卫锋,韩荡,牛慧恩;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好,康慕谊,刘全儒,刘秋锋;中条山植物区系与植被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李霞;李晓兵;王宏;喻锋;余弘婧;杨华;;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植被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张金霞;发展绿色武汉之探讨[J];商业研究;2004年24期

8 王虹;;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刍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周海燕,周国华;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10 肖翊;李洋;;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J];城市;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2 张三平;;武汉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谢有奎;谢朝新;杨琴;陈灌春;;我军生态营区建设实践与展望[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1982—1999年中国植被生长季节变动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胡志宏;畅世锐;;生态公路的实现途径[A];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怀亮;邹春辉;刘玉洁;徐祥德;;1981~2001年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雅勤;范广洲;周定文;李洪权;华维;李学敏;;青藏高原冬、春植被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李洪权;范广洲;周定文;华维;刘雅勤;李学敏;;青藏高原前期植被变化对气温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华维;范广洲;周定文;李洪权;刘雅勤;李学敏;;青藏高原前期植被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韩秀珍;李三妹;朱小祥;罗敬宁;;近20年中国植被时空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延昊;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范锦龙;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3 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师庆东;基于FVC指数对1982~2000年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常金宝;干旱半干旱地区工矿城市森林建植技术与生态效益评估研究——以神东煤田及达电厂区绿化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许振柱;半干旱区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焦胜;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湖南大学;2005年

8 柏国强;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薛忠歧;银川平原植被生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气候变化对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周海燕;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翠欣;芦潮港地区城市化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荣丽华;内蒙古中部草原生态住区适宜规模及布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陈岳堂;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与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刘富华;生态城市用地扩展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D];中南林学院;2004年

7 孙玲;生态城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胡颜霞;西安生态城市的格局、评价及发展对策[D];西北大学;2004年

9 付磊;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李卫;生态小城镇建设理论初步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3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4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5 苏维词,罗有贤,翁才银,杨华;重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6 孙司衡,郑新江;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减灾服务[J];测绘科学;2000年02期

7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8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2001年11期

9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年06期

10 杨培峰;城乡自然生态关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新社团工作 服务生态城市——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2011工作[J];建设科技;2011年13期

2 杨运红;;探讨两型社会 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3 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4 胡康秀;王兵贤;;抚州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5 张若曦;;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实践初探与反思 以曹妃甸生态城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1期

6 本刊编辑部;;低碳生态城在中国的实践及问题——专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2期

7 袁薇锦;;浅谈我国城市土地生态型集约利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8 梅红霞;;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以淄博中心城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谢晖颖;;论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10 李爱民;谢鹏飞;李海龙;刘琰;那鲲鹏;张海波;陈志端;;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城市建设[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义龙;;海口生态城市建设的分析和探讨[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民;溧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N];常州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利民 本报通讯员 高明;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济宁[N];济宁日报;2009年

3 市环境监测站站长 刘瑞;关于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N];黄石日报;2009年

4 本报主任记者 李海英;希望沈阳成世界生态城市建设样板[N];沈阳日报;2009年

5 朱映辉;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N];玉溪日报;2009年

6 ;二00九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发布宣言[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隋明梅;如何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N];经济日报;2009年

8 特派记者 王慧琼;学习苏州城市管理经验推动宜居生态城市建设[N];深圳特区报;2009年

9 记者 陈发卿;海口推进生态城市建设[N];经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曹玉芳;第六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博览会举办[N];中国建设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崇锋;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郭丕斌;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褚祝杰;黑龙江省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张润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孟民;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雅楠;中新天津生态城宜居形象识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瀚文;创新视角下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3 张凯军;从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看吉林省生态城市建设[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4 张云;城市化与生态化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机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龚亮;民乐县城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撑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欧文;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建设统计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王青;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D];青岛大学;2009年

8 邓炜;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王婷;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磊;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67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67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