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岩拱效应与合理桩间距分析
本文关键词:抗滑桩岩拱效应与合理桩间距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抗滑桩 岩拱效应 悬链线拱轴方程 拱轴系数 合理桩间距
【摘要】:在理清不同桩间岩体破坏形式的基础上,对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岩拱效应和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软质岩体拱效应的形成及演化机理,基于拱轴内力、破坏方式及位置对比分析了岩拱与土拱特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悬链线拱轴方程,利用两铰拱原理对岩拱进行了内力计算分析。利用岩体跨中极限平衡条件,建立了拱轴系数m关于桩间距l及拱高f的表达式。同时,利用MATLAB软件对抗滑桩桩合理桩间距进行了探讨。从工程实际中岩拱效应充分发挥及安全经济角度考虑,给出了合理桩间距的选择方案。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抗滑桩 岩拱效应 悬链线拱轴方程 拱轴系数 合理桩间距
【基金】: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E-TJGE-B1301)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DUEK12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1339)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2GN012)
【分类号】:TU473.1
【正文快照】: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for Geomechanics and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0引言近年来,抗滑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2 吴子树,,张利民,胡定;土拱的形成机理及存在条件的探讨[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3 黄治云;张永兴;董捷;;岩体拱效应与抗滑桩合理桩间距分析[J];铁道学报;2013年03期
4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关于土拱效应的几个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蒋树屏,刘洪洲,鲜学福;大跨度扁坦隧道动态施工的相似模拟与数值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6 陈浩;杨春和;李丹;夏彬伟;;软岩隧道锚杆支护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7 周德培,肖世国,夏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8 杨明;姚令侃;王广军;;抗滑桩宽度与桩间距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9 张永兴;董捷;黄治云;;合理间距条件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10 蒋良潍;黄润秋;蒋忠信;;黏性土桩间土拱效应计算与桩间距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院成;郭呈祥;叶永峰;;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排桩支护结构合理桩间距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王玉平;;全埋式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3 曾律弦;潘泓;肖四喜;;深基坑环梁支护结构的性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4 夏保祥,程崇国;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研究现状综述[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5 蒋树屏,黄伦海,胡学兵;超大断面公路隧道的设计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6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7 刘涛;沈明荣;陈剑峰;;偏压连拱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仿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8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9 吴浩;;管棚-箱涵工法中管棚合理间距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耿建勋;耿永常;张克绪;;水平土拱效应在护壁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lope Reinforcement for Hous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户巧梅;龚雯;张会明;;空间刚架微型桩体系加固边坡的内力初步探讨[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伟锋;毕俊丽;;软岩浅埋隧道施工工法比选[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小礼;眭志荣;;软弱围岩中偏压隧道的剪胀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钧;戚玉亮;;厦门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正算反演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邹登亮;孙强;李厚恩;史哲;;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长冬;胡新丽;刘雄军;;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合理锚固段长度的探讨[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8 胡新丽;王亮清;唐辉明;;库岸滑坡(变形体)抗滑桩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探讨[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9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10 赵阳;张争鹏;;偏压连拱隧道不同开挖方法的模拟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小俊;桩承地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马春德;深部复合型破坏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韩日美;浅埋土质隧道特性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彭念;原位扩建隧道围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克选;排桩内支撑联合土钉支护体系的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庆;干取土矩形咬合桩变形机理及其在软土区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志岳;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抒;京沪高速铁路浅埋大跨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安全风险管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魏业清;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支护的设计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邹立垒;超载作用下微型群桩与边坡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刘春晓;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倩倩;北京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合理埋置深度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文,濮家骝,包承钢;砂土中隧洞开挖稳定机理及松动土压力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2 熊良宵,李天斌;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3 殷跃平,康宏达,陈波;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灾害地质体改造与利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4 王成华,陈永波,林立相;世寿街滑坡发生机理与防治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5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6 韩爱民;肖军华;梅国雄;;被动桩中土拱效应特征与影响参数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7 方勇;何川;;全长粘结式锚杆与隧道围岩相互作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6期
8 王明年,何川,翁汉民,李志业;3车道隧道模型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公路;1995年09期
9 郭小红;南京市中山门公路隧道设计[J];公路;1997年11期
10 王士川,陈立新;抗滑桩间距的下限解[J];工业建筑;199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董捷;悬臂桩三维土拱效应及嵌固段地基反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溶溶;;桩间距的计算及碰桩与否的判断[J];科技资讯;2013年05期
2 曹平;朱宝龙;陈强;;微型圆桩加固平面滑坡的桩间距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王明山,闫雪峰,佟建兴;碎石桩法处理液化地基时桩间距的确定[J];建筑结构;2005年10期
4 胡春林;杨小卫;;桩周土及桩间距对桩基地震反应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章连洋;杜坚;祝龙根;;抗液化振冲挤密桩间距的实用计算[J];勘察科学技术;1993年01期
6 赵亚飞;陈晓明;叶四桥;冉仕平;;水平承载桩合理桩间距的计算方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章连洋;杜坚;祝龙根;;抗液化振冲挤密桩间距的确定[J];工程抗震;1992年01期
8 杨林华;彭世江;;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及最优桩间距的研究[J];四川建筑;2013年02期
9 秦艳婷;王士杰;杜光乾;朱常志;;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间距的确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郑磊,殷坤龙,简文星,桂树强;抗滑桩设计中关于确定桩间距问题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云;李文娟;;桩间距计算方法探讨[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晓勇;成都地区基坑排桩支护极限桩间距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杲斐;黄土路堑边坡桩板墙桩间距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戴民;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4 王鹏;叶家坡滑坡治理设计与临界桩间距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杨岑;建筑桩基对重庆黄泥磅浅埋轻轨车站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1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