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道风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建筑能耗即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建筑采暖与空调能耗居多。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采暖空调建筑迅速增加,导致我国采暖空调能耗急剧增加,故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主题。一种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地道风技术,它是通过空气流经地道与地道壁面周围的土壤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与升温目的。由于其系统简单,运行成本低,节约能源与投资,响应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所以地道风的应用前景是很广泛的。本文阐述了土壤的热物性参数以及土壤原始温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土壤温度变化特性,即土壤温度场的时间延迟与温度波衰减。通过焓湿图解释了地道风系统中土壤与空气的传热原理,建立了连续运行与间歇运行两种工况下的三维数学模型,模拟地道内空气的流动以及地道与土壤的传热。本文采用建模软件ICEM建立物理模型与划分网格,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进行计算,并说明了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及其它相关设置。另外还分析了重庆市室外气象条件,重庆夏季酷暑,冬季湿寒。在夏季,室外空气露点温度多低于土壤温度,是很好的天然冷源,在冬季,室外气温也多低于土壤原始温度,说明地道风换热系统在重庆市不论冬夏季都是比较理想的新风处理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地埋管管长、管径、埋深、进口空气速度、进口空气温度、运行方式以及埋管间距等因素对地道风系统换热效果的影响,最后对夏季最热天和冬季最冷天两种极端天气情况的降温过程与升温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结论:间歇运行比连续运行的换热效果更好,且间歇运行连续时间越短,土壤恢复时间越长,换热效果越好,故在满足室内温度要求情况下尽量减少通风时间。地道风系统对夏季最热天与冬季最冷天这种极端天气情况有较显著的降温与升温效果。由于目前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具体设计规范较少,本文通过分析运行方式、各影响因素对地道风系统换热效果影响,得到的结论对实际工程中地道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地埋管 影响因素 出口空气温度 非稳态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3-15
- 第二章 土壤温度变化特性与室外气象条件分析15-24
- 2.1 土壤物性参数15-17
- 2.1.1 土壤导热系数15-16
- 2.1.2 土壤比热容16
- 2.1.3 土壤导温系数16-17
- 2.2 土壤原始温度的计算公式17-18
- 2.3 土壤温度的特性分析18-20
- 2.3.1 土壤原始温度衰减18-19
- 2.3.2 土壤温度波延迟19-20
- 2.4 室外气象条件20-23
- 2.4.1 室外空气温度20-21
- 2.4.2 室外空气湿度21-22
- 2.4.3 室外风速22-23
- 2.4.4 太阳辐射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地道风系统传热基理与数值计算模型24-32
- 3.1 地道风系统冷却过程的基本原理24-25
- 3.2 地道风系统理论计算数学模型25-26
- 3.3 软件概述26-28
- 3.3.1 ICEM软件26-27
- 3.3.2 Fluent软件27-28
- 3.4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28-31
- 3.4.1 物理模型的简化28
- 3.4.2 物理模型的建立28-29
- 3.4.3 网格划分29-30
- 3.4.4 边界条件30-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地道风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32-72
- 4.1 系统运行参数确定32-33
- 4.1.1 土壤物性参数32-33
- 4.1.2 室外空气气象参数33
- 4.2 地埋管管长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33-35
- 4.3 地埋管管径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35-36
- 4.4 埋管深度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36-37
- 4.5 进口空气速度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37-39
- 4.6 进口空气温度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39-40
- 4.7 运行方式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40-54
- 4.7.1 连续运行40-44
- 4.7.2 间歇8小时运行44-48
- 4.7.3 间歇12小时运行48-52
- 4.7.4 间歇运行与连续运行地道风系统降温效果比较52-54
- 4.8 埋管间距对地道风换热系统的影响54-62
- 4.8.1 间距0.5米55-56
- 4.8.2 间距1米56-57
- 4.8.3 间距2米57-59
- 4.8.4 间距3米59-60
- 4.8.5 不同间距地道风系统降温效果比较60-62
- 4.9 夏季最热情况降温效果62-66
- 4.10 冬季最冷情况升温效果66-71
- 4.11 本章小结71-7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2-73
- 5.1 结论72
- 5.2 展望72-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有天;介绍联邦德国几个埋管工程的设计与计算[J];水力发电;1986年10期
2 李新国,陈志豪,赵军,李丽新,马一太;桩埋管与井埋管实验与数值模拟[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3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渗流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4 祝健;廖国庆;;基于有限元法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5 林芸;赵强;方肇洪;;水平螺旋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研究[J];暖通空调;2010年04期
6 石磊;高鹏;耿宴;张兆清;刘玉旺;;济宁某桩埋管项目工程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0年03期
7 陈胜朋;沈意成;陈振乾;张辉;;基于耦合法的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软件的研发[J];暖通空调;2011年03期
8 陈杰;宋汉周;霍吉祥;;渗流影响下地埋管铺设方式的改进及其数值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1年05期
9 冉伟彦;;地埋管换热孔传热系数及设计应用[J];供热制冷;2012年01期
10 俞介刚;水电站高压埋管设计的几个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水利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亭;刁乃仁;肖洪海;罗苏瑜;;水平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杜次元;陈友明;;竖直埋管有限长线热源的改进模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导热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岩土体蓄能平衡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方法[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徐玉党;袁旭东;;基于换热能效度的竖直地埋管埋设深度设计[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渗流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分层型土壤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於仲义;胡平放;胡磊;袁旭东;;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能效特性实验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炜华;程洪涛;郭彬;贾彩英;陈九法;;桩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姚杨;张欢;马最良;;土壤蓄冷与耦合热泵集成系统地埋管结构优化[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毕文明;国内首台车载浅层地温能响应试验台交付使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毕文明;国内首台商业浅层地温能响应试验台问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王丽艳 周兆顺 耿大海;“绿色低碳车站”下月建成[N];青岛日报;2010年
4 刘其丕 李晓飞;矿产地质研究院埋管式地源热泵空调技术获专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光山县中等专业学校 张传忠;菌墙式埋管平菇栽培法[N];河南科技报;2005年
6 董学成;农民兄弟灌溉出行两方便[N];中国交通报;2006年
7 张峰;国内首个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基地落户北京[N];中华建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华;竖直双U地埋管换热器分层换热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邓鼎兴;地埋管地源热泵水热耦合模拟与浅层地温能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杜震宇;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琳琳;渗流作用下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及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絮涵;混凝土埋管式辐射冷顶板室内非稳态换热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於仲义;土壤源热泵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徐坚;地源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的变周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伟;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刘卓栋;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雷海燕;地埋管相变回填材料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腾;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祁英;地埋管直接供冷系统供冷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冯俊杰;基于水热式融雪技术桥面铺装温度场及力学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李正浩;垂直U型内螺纹地埋管换热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马婷婷;复合埋管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张春一;渗流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宋娇;垂直地埋管管群换热器换热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8 李佩佩;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与模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9 杨文晓;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10 刘潇;基于地埋管的太阳能季节性蓄热的地下传热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20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2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