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当代新地域主义建筑在台湾地区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6:34

  本文关键词:当代新地域主义建筑在台湾地区的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台湾 当代建筑 新地域主义建筑


【摘要】: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自从1949年以来分治至今,虽然各自的地域建筑探索都经历了60余年的波折与荆棘,摸索与停滞,但最终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在台湾,地域主义可被理解为为表达台湾在地建筑的传统形式、空间、材料与技术的一种建筑意识及尝试。这是中国地域主义建筑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如何应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却又不失特色,这不只是台湾面临的问题。大陆的城市发展也将我们引入了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的讨论之中。光复后的台湾,价值观日趋成熟与多元、真实并开放。同样,建筑界也随之发生改变,新生代的建筑师们没有紧随美国的后现代运动,仍然在现代主义的路线上慢慢前行。现代主义建筑的冲击和人们对传统形式的情感牵挂,使一些建筑师陷入了反思,台湾建筑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哪个方向可以让台湾建筑继续前行?随后,人们发现只有地方传统才最能在平凡中触动人的心灵,于是,对建筑的地域性思考慢慢的引起建筑师们的共鸣,一批年轻建筑师静下心来,更关注于当代社会、当代生活。他们认为建筑不应一味的反映政治与商业,视建筑为作品而非商品、看重人文与环境,以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为立场将现代与传统进行结合,极具诚意的完成了一系列“走心”的建筑尝试,并都获得了社会正面反响。之后,台湾地域性建筑不再以形式来诉求认同,而是返回到地域建筑在本质上亲民的、与生活居住密切相关的空间上。这是处在改革开放与社会变革初期、经济与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大陆同行需要借鉴与思考的。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新地域主义相关理论,通过对台湾当代新地域主义建筑在创作思维与设计手法方面的剖析研究,总结经验及可借鉴的方法,获得启发,并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台湾 当代建筑 新地域主义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33
  • 1.1 研究缘起及目的14-17
  • 1.1.1 研究缘起14-16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6-17
  • 1.2 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发展现状17-29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17-22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22-29
  •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29-32
  • 1.3.1 研究范围及内容29-31
  • 1.3.2 研究方法31-32
  • 1.4 论文框架32-33
  • 第二章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和特征介绍33-57
  • 2.1 相关概念的引入33-40
  • 2.1.1 地域33-35
  • 2.1.2 地域主义35-37
  • 2.1.3 地域建筑与地域主义建筑37-38
  • 2.1.4 浪漫的地域主义38-39
  • 2.1.5 批判的地域主义39-40
  • 2.2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介绍40-43
  • 2.2.1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背景40-41
  • 2.2.2 新地域主义的概念表述41-43
  • 2.3 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特征43-46
  • 2.4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46-47
  • 2.4.1 现代主义与全球化的冲击与裹挟46
  • 2.4.2 地域建筑的商品化46-47
  • 2.4.3 建筑市场的非理性发展47
  • 2.5 台湾当代建筑的新地域性思考47-56
  • 2.5.1 从“历史主义”到“地域主义”47-53
  • 2.5.2 从“传统”到“在地”53-56
  • 2.6 本章小结56-57
  • 第三章 台湾的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思维与手法研究57-121
  • 3.1 台湾建筑由传统到本土化的演变57-70
  • 3.1.1 50-60年代大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57-60
  • 3.1.2 70年代台湾建筑本土化尝试与兴起60-61
  • 3.1.3 80年代台湾建筑本土化的发展61-63
  • 3.1.4 90年代之后地域主义向新地域主义的转变63-70
  • 3.2 从批判性地域主义角度探讨台湾的在地建筑70-112
  • 3.2.1 对现代化有所批判但极具包容与进步72-76
  • 3.2.2 重视建筑物与基地构成领域的关系76-82
  • 3.2.3 强调建筑的构成术而非布景82-90
  • 3.2.4 建筑应与地域的自然因素紧密结合且明确回应气候90-102
  • 3.2.5 建筑应在视觉的基础上更强调触觉的感受102-107
  • 3.2.6 建筑应抽取部分本土元素进行再诠释107-110
  • 3.2.7 建筑应摆脱强势文化且在文化缝隙中求发展110-112
  • 3.3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手法总结112-120
  • 3.3.1 充满反省的创作思想与对地域因素的积极回应相结合112-113
  • 3.3.2 建筑与地域环境互为因借113-114
  • 3.3.3 模仿式的设计手法114-119
  • 3.3.4 材料与构造成就良好的空间与视觉效果119-120
  • 3.4 本章小结120-121
  • 第四章 获得的启示与新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的新趋向121-154
  • 4.1 对台湾新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启示与思考121-145
  • 4.1.1 地形与地景:应景与造景121-128
  • 4.1.2 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记忆128-129
  • 4.1.3 建筑与空间形态:宜兰厝中“家”的形态129-132
  • 4.1.4 建构与材料:理性与纹理132-137
  • 4.1.5 场所精神:场所与社区,,农村与城市137-139
  • 4.1.6 外来与本土:建筑师与建筑形式139-141
  • 4.1.7 建筑与环境:融入还是凸显?141-143
  • 4.1.8 空间与内容:朴实还是丰富?143-145
  • 4.2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未来发展的新趋向145-153
  • 4.2.1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纹理及文化相契合145
  • 4.2.2 创作要有不懈的“发现”145-147
  • 4.2.3 注重生态与健康的品质147-148
  • 4.2.4 提倡公众参与的营建方式与互为主体的建筑理念148-151
  • 4.2.5 生活才是中心151-153
  • 4.3 本章小结153-154
  • 结论154-158
  • 参考文献158-1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163-164
  • 致谢164-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守东;李亦乔;;寒地地区参数化地域建筑创作方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5年11期

2 吴佳慧;陈帆;;“土味”与“人味”——从住宅类建筑看黄声远建筑团队的在地实践[J];华中建筑;2013年12期

3 许勇铁;李桂文;黄源成;;从模仿到共生——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替共生历程[J];华中建筑;2012年04期

4 傅朝卿;;台湾当代建筑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历程[J];时代建筑;2008年05期

5 王楠;;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J];世界建筑;2006年12期

6 汪丽君,舒平;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J];建筑学报;2005年08期

7 曾坚,杨崴;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创新手法探析[J];建筑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U_帆;台湾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董颖;台湾当代文化建筑的地方性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陆禹杭;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野;台湾当代建筑创作本土化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5 李冬;朝鲜当代建筑创作本土化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6 钱文韬;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D];华侨大学;2013年

7 李伟伟;商丘古城传统建筑地域性特色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赵汝芝;城市中心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9 刘亚哲;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刘卓s

本文编号:720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20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5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