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砂混合物泊松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橡胶—砂混合物泊松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橡胶砂 泊松比 三轴试验 含水率 初始相对密度
【摘要】:橡胶砂是将废旧轮胎破损颗粒与砂混合得到的一种填料,其具有满足土木工程要求的优良特征,同时也能消耗废旧轮胎这一越来越多的固体废弃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对橡胶砂这种新型材料泊松比的研究甚少,远远落后于其工程应用及理论分析的需要。本文通过静三轴剪切试验手段,对橡胶砂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泊松比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进行了橡胶砂不同配比下干密度试验,得到了橡胶砂最大、最小干密度随橡胶含量rc变化规律的回归方程,为后续研究提供试验参数选择依据。2.基于广义虎克定理,推导了三轴应力状态下的泊松比计算公式,对其合理性进行了论证。3.研究了围压和配比对橡胶砂泊松比的影响,发现:在围压一定时,随着配比的增加,泊松比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且由于橡胶颗粒对剪胀特性的抑制作用,各种配比橡胶砂的泊松比在全应变范围内均小于0.5;在配比相同的情况下,围压对橡胶砂泊松比影响较小。4.研究了20%和30%两种配比橡胶砂在低含水率范围内,橡胶砂泊松比受初始含水率影响的规律,发现:20%配比橡胶砂泊松比受含水率影响较小,而30%配比橡胶砂泊松比受含水率影响相对较大,表现为30%配比橡胶砂随含水率增加其泊松比-轴向应变曲线的升高。两种不同配比橡胶砂受含水率影响的规律不同,体现了有效含水率的影响机制。5.研究了三种配比的橡胶砂在不同初始相对密实度条件下,橡胶砂泊松比受相对密实度影响的规律,发现:随着初始相对密实度的增加,橡胶砂泊松比增大,但随着配比的增大,初始相对密实度对橡胶砂泊松比的影响逐渐减小。
【关键词】:橡胶砂 泊松比 三轴试验 含水率 初始相对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4
- 1.1.1 中国房屋的抗震现状9-11
- 1.1.2 废旧轮胎在工程中的用途11-12
- 1.1.3 掺有废旧轮胎的混合物的力学特性研究12-14
- 1.2 泊松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4-16
- 1.2.1 泊松比的介绍14-15
- 1.2.2 泊松比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意义15
- 1.2.3 泊松比的研究方法15-16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16-17
- 第二章 试验介绍17-27
- 2.1 试验材料17-25
- 2.1.1 颗粒筛分试验17-18
- 2.1.2 含水率试验18
- 2.1.3 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18-25
- 2.2 试验方法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泊松比公式推导27-39
- 3.1 引言27-28
- 3.2 土体泊松比计算公式28-31
- 3.3 试验验证31-37
- 3.3.1 不同计算方法所得结果31-35
- 3.3.2 不同计算方法对比35-37
- 3.4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围压和配比对泊松比的影响39-52
- 4.1 引言39
- 4.2 试验目的39
- 4.3 试验简介39-44
- 4.3.1 试验工况39-40
- 4.3.2 试验配比选择依据40-44
- 4.4 试验结果分析44-50
- 4.4.1 橡胶砂混合料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的关系44-45
- 4.4.2 不同配比对橡胶砂泊松比的影响45-46
- 4.4.3 不同围压对橡胶砂泊松比的影响46-47
- 4.4.4 橡胶砂泊松比经验估计47-50
- 4.5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含水率和密实度对泊松比的影响52-73
- 5.1 引言52
- 5.2 含水率对泊松比的影响52-63
- 5.2.1 非饱和土研究52-53
- 5.2.2 试验目的53
- 5.2.3 试样制备与试验参数53-55
-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55-63
- 5.3 初始相对密实度对泊松比的影响63-71
- 5.3.1 相对密实度研究63-64
- 5.3.2 试验目的64
- 5.3.3 试样制备与试验参数64
-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64-71
- 5.4 本章小结71-7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6.1 结论73
- 6.2 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80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成果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益振;邵龙潭;;基于局部与整体变形测量的粉土泊松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2 孙益振;邵龙潭;范志强;田思磊;;非黏性土泊松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3 潘华;陈国兴;孙田;;原状海洋土动泊松比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4 任治章;地下围岩泊松比确定方法的探讨[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5 吴立人,张湘玲;泊松比对柱壳简支模态的影响[J];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张清慧;李行船;薛世东;;致密砂岩储层泊松比的精确计算[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启宏;;论各向同性材料的泊松比的下限[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8 吴世明,陈龙珠;饱和土的泊松比及含气量对它的影响[J];水利学报;1989年01期
9 卢子兴;赵亚斌;;一种有负泊松比效应的二维多胞材料力学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汤大明,曾纪全,胡应德,陈梦德;关于泊松比的试验和取值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明;赵红平;;基于仿生的一种负泊松比材料的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传松;张天中;蒋长胜;;泊松比动态分析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尚新春;程昌钧;;负泊松比弹性材料的研究概况及新进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4 桂金咏;印兴耀;曹丹平;;基于叠加阻抗理论的泊松比反演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学滨;;泊松比对岩样破坏模式及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徐天吉;牛滨华;孙春岩;;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泊松比与骨架泊松比和孔隙度的关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云专;张宝金;;利用AVO效应进行泊松比反演成像[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魏勇作;赖仲康;;岩石泊松比测定在碳氢检测中的应用[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黄国骞;;泊松比在储层及流体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斌;席道瑛;王宝善;;不同温度围压条件下岩石样品中泊松比的各向异性[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伟;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冠;新型负泊松比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3 葛朝阳;三维负泊松比织物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变形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兆楠;负泊松比蜂窝材料和功能梯度蜂窝材料的冲击动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晓彬;基于负泊松比效应的薄板结构稳定性增益分析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花茜;用噪声成像反演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的S波速度及泊松比变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娜;橡胶—砂混合物泊松比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5 阳霞;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高分子共混物的结构和工程实现[D];四川大学;2003年
6 田忠良;泊松比与拉伸和旋转的内在联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史齐;负泊松比蜂窝夹芯结构性能表征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朱伦;利用AVO资料反演泊松比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9 张群;循环三轴试验土样泊松比测试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钟秋;贺兰—六盘—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地震速度扰动及泊松比成像[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82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