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培养新时期和谐创新型人才
本文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的数理表述及主要科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分析了和谐管理理论我国高校当中的运用前景,试图在基于问题导向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互动耦合机制中讨论在新时期条件下培养和谐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实践经验为例论述和谐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和谐管理 和则 谐则 和谐创新型人才 一、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研究的新课题,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成为新时期条件下全国各大高校的规划目标。今年初,厦门大学出台了《厦门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启动和谐校园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和谐校园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朱之文同志亲任组长,全面指导和谐校园规划编制工作,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去年,国务院全文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这表明了国家对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 如何在和谐的框架下培养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期条件下各大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1987年,席酉民在其博士论文《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中首次提出了 “和谐理论”,并通过近20 年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和谐管理理论。其后又在2002年出版的《和谐管理理论》一书中指出, 基于和谐理论的系统视为规则和自治的整体,强调各子系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和谐, 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还重视系统的自身智能,以规划和奖励机制引导子系统向整体最优的方向发展。2005年5月,席酉民教授又在《管理学报》发表《和谐管理理论的数理表述及主要科学问题》进一步用数理的科学方法阐述了有关和谐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根据席教授给出的定义,和谐管理即指“组织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设计和人的能动作用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它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互动耦合机制。此外,和谐管理还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分析思路,引入了“和谐主题”概念,其定义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和谐管理理论将“优化设计”对应于“谐”,而将“人的能动作用”对应于“和”。其中“谐则”定义为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和则”定义为有关“人的能动作用”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对应的工具和方法分别称为“谐则工具库”与“和则工具库”。和谐耦合定义为和则、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和谐耦合是在和谐主题下对和则、谐则关系的调解。 三、和谐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拓展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在多年思政工作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和谐”一词新的理解和释义。“和谐”之“和”,即可理解为“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当代大学生在维护和睦温馨的校园环境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个性,绽放多姿多彩的青春热情。“和谐”之“谐”则可意为人人皆可言、能言、善言。体现的是在校大学生不仅要重视自身民主权利,更要提高洞察社会的能力和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为社会,为国家献计献策。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探讨和运用了和谐管理理论,并且进一步结合了“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相关要求,提出一整套和谐理念: 和谐是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的个性和共性的一致性。人的个性往往由人文现象来体现, 而共性则反映出社会现象。投射在“和谐校园”这个框架中,个性体现出来的应该是一批批思想活跃、观念开放的创新型人才;而共性体现出来的则是“和谐校园”的整个制度理念,是校园制度、文化、机制、结构等科学合理的配置的表现,他集中反映在和谐一词的“谐”字上。可以说,任何一个系统中“和”与“谐”的有机结合, 即构成和谐系统。 因此,高校校园的和谐, 不仅是指系统构成、组织结构配合得当, 比例协调, 而且包含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心活动、思想观念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基本单元之间的关系都处于良好状态, 其整个组织的功能远远大于个体的功能,得到很大的发挥。即可用公式(1)来表示: (1) 式(1) 中: T为和谐校园系统整体功能;表示第i个子系统或者个体的功能;为子系统或个性之间协同作用产生的功能增量。可正可负,当为正且数值愈大, 表示协同作用愈好,可认为此时校园系统愈和谐。而当为负时,则表示协同作用愈差,此则是不能真正理解“和谐”中“和”字深意的结果,过分强调“和且同”,抹杀了个体的个性和优点,必将使得“和谐”落入另一极端, 使整个组织和系统陷入低效和平庸。 因此,在高校管理当中,既要注重整体功能的“优化设计”,即“谐则”的贯彻运用,更要理解和运用好“和则”,把握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因为和则与谐则共同作用并不代表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 而是和则、谐则与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之间的互动。只有真正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管理,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基础提出“和谐管理理论高校实践拓展模型”。该过程可分为主题识别、主题漂移、问题检索、双规则运用以及评价与反馈5 个阶段。 主题识别阶段是高校领导根据学校规划目标、学校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特征确定和谐主题的过程。主题漂移阶段是学校在消减和利用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谐主题的过程。问题检索阶段是学校根据EOL(环境、组织、领导)检索结果探询学校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的过程, 是双规则运用的基础。双规则运用阶段是企业在确定和谐主题和关键问题的情况下, 通过综合运用和则与谐则及其耦合实现和谐主题的过程。评价与反馈阶段是学校对前述4 个阶段的实践不断进行检验和修正的过程。图1 高校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思想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能够直观地指导学校实现和谐主题 。与理论模型不同的是,实践模型更强调了“和则”的作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与高校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 管理 管理 制度 个体 流程 结构 学校 问题检索阶段 修正 修正 主 题 关键问题 共性 个性 …… 管理 四、和谐管理理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如果我们把和谐主题的搜寻看作高校的一种特殊组织反应, 把它当成是学校惯例的一部分。进行搜寻的学校一方面可能要看其他学校在做什么, 如果有一个学校所做的很出色,则会发生学校实力、名誉和效益的扩散, 也就是发生模仿;另一方面搜寻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在本校,即发生在概率分布集中在本学校现有的实力、名誉和效益附近, 如果搜寻得以实现, 新规则与旧规则肯定是不会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 于是,创新就发生了。也就是说,创新是在和谐主题不断的搜寻的过程中产生的,创新与和谐管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笔者认为,和谐管理理论中的“和则”机制将成为未来高校在和谐管理中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曾指出,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包括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作出创造性的应用。这可以看作是对“和则”中“人的能动作用”的高校版的完美诠释。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能力是时代的需要。高等学校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制约能否尽快构筑和谐社会的直接因素。高校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国未来竞争力。 鉴于此,我们提出“和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首先,我们要培养的和谐创新型人才必须拥有创新型人格。所谓创新型人格是指创造者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作用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但任何一个人进行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以其整体人格出现的,而不是其某一方面在起作用,所以我们提倡的和谐创新型人格是指个体在从事创新活动时,人格的各因素与创新活动相统一,并达到和谐发展。这个和谐,既包括个体自身的身心状态的和谐,也包括个体所产生的创造影响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它与“和则”思想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强调的是“个体中的和谐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思想相一致。而“和则”强调是“整体中个体的个性及能动性的发挥”,与“以人为本”思想宗旨相吻合。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思维、高创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个体只有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活动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高校未来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和谐创新型人才。 五、我们的实践经验 我院在过去一年的工作当中本着“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宗旨,把和谐管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谐则”为理念营造了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用“和则”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搜寻“和谐主题”的过程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围绕挑战杯竞赛,通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全国大赛的历练,学术讲座的熏陶,不断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1.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海西建设 我院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暑假、寒假)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006年暑假,我院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实践活动。523名经院学子以“深入基层,探求真知,践行荣辱,服务社会”为口号,奔赴祖国各地,横跨包括北京、甘肃、云南、广西、福建等在内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市,100多个县、乡。49支队伍(占全校37%)阵容强大,本硕博搭配组队,外院学子(管理、外文、法学、人文)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若干企业冠名赞助(银鹭、南风窗、福建东方食品集团等),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也纷纷加盟,社会实践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渐走向成熟、规范。大部分小分队有统一的队服、队帽、队标、甚至有对歌、实践课题紧扣时代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空前。走访了包括可口可乐、三星电子、伊利集团、燕京啤酒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利用问卷采访、抽样调查、数据统计等形式,积累了大量经济数据和事实,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政府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院学子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先后走访企业195家、政府机构109个、其他各类组织机构81个,访问高校37所,举办各类座谈会、研讨会249场,实践课题涉及金融、农业、企业等42个行业。共形成随感集19本,学术论文集42本,论文数量297篇,总字数近200万字,其中7篇在国家学术核心期刊(CSSCI目录刊物)上发表。我院实践活动还受到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有福建电视台、福建东南电视台、福建新闻频道、福建综合频道、苏州电视台、晋江电视台、海沧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电视台;还有《福建日报》、《云南日报》、《苏州日报》、《闽南日报》、《岳阳晚报》、《厦门晚报》等11家报纸;除此还有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南方网、北方网等在内近百余家网站。不仅如此,实践还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决心和斗志。经过评选,我院共有十支队伍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实践小分队,5名教师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带队老师,41名同学被评为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其中海西队还被推荐为福建省优秀实践分队,张昕同学被推荐为福建省暑期实践优秀分子,一名老师还被推荐为福建省暑期实践优秀带队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海西队不仅获“南风窗”杂志社的高度关注和全程报导,还受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的表扬,卢展工同志称赞他们的调研报告“写得很好、很有深度、很有针对性、很有借鉴意义”。 2.投身创业竞赛,提升科研能力 我院一直把“挑战杯”竞赛当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青年人才、锻炼教师队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我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之中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业计划大赛,从宣传、动员、组队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精心的布置。有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参赛组委会、有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参赛指导机构,院团委下设参赛工作办公室等,形成党政重视、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竞赛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把队员的获奖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中。以第五届创业大赛为例,经济学院党委、团委相关领导、老师就亲赴山大,为我们的队员加油助威。用队员的一句话说“让我们非常有归属感,有一种作为经院人的自豪感。这种热情团结、令人振奋的场面在厦大参赛队伍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竟赛中,我院学生表现出色。厦门大学共有7个金奖,我院学生在6个金奖中充当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届两金一银的三支团队中,队长均是我院学生,他们不仅为厦大增光,更为经院添彩!下附历届获奖一览表。 届份 获奖团队 项目名称 奖项 经院获奖者 第一届 CIT GROUP 辣椒的综合利用技术 金奖 何鹏、杨丹、王睿、徐莹 第二届 N.R创业团队 高效原油脱硫剂 金奖 李旗、赵亮、杨荻晨、 刘志滔 第三届 DTOP E&E小组 废聚酯合成新型增塑剂 铜奖 孙豪、林婉媚 第四届 力行创业团队 丙谷二肽创业项目 金奖、最佳团队表现奖 叶蓉 卫士小组 卫士冲床保护器 金奖 严懿 A-TECH小组 NANO甲烷气体传感器 银奖 黄胜蓝、陈平凡 第五届 基点创业团队 生物芯片点样仪 金奖 刘亭立、张丹丹、王岩 绿源创业团队 T-S催化剂 金奖 刘晓颖、王培伟 灵锐创业团队 微藻生物鳌合 银奖 王骏、王端、王雄 第一届 雷曼小组 “雷曼”多功能憎水剂 鼓励奖 莽丽、潘泽山、李继翔 此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竟赛中,我院本科生江文生的《失业问题成因与中小企业作用机理——基于一个劳动总需求决定模型的宏观分析》荣获三等奖。 3.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是提高学生学术能力,拓展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院逐步构建了以院长亲自挂帅的“金融业界高层论坛”、“中国财税名家论坛”、、“国际经贸名人论坛”、“青年学者高峰论坛”、“博导论坛”、“经济大论坛”、“南强点金”、“研究生学术沙龙”、“海外经济学家讲座”“对话系列茶座”等多层次、多系列、品牌化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体系,给经济学院学子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舞台。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院还创办了各类竞赛,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统计方案设计大赛、erp沙盘设计大赛、模拟交易大赛、创业沙龙、商务谈判大赛、戏剧小品大赛、原创剧本大赛、传媒技能大赛、公益广告大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展评等等,这些均列为我院学生素质拓展的重点项目。此外,我院还致力于通过小型学术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先后有“戴尔D计划”、“模拟课堂精英赛”、“经济周之我是经济人”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中国平安精英大学生励志计划”、“中国管理创新挑战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的熏陶下和各类院系创新竞赛的历练下,我院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众多学子在国家级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佳绩。下附一览表。 姓名 奖项 年份 级别 主办单位 蔡 玮 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ICM)二等奖 2006年 国际级 美国 COMAT 王琛烨 荣获“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 2005年 国家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 费 菲 “2005模拟联合国”获得“杰出贡献奖” 2005年 国家级 外交学院和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 李成翰 2006北京模拟联合国杰出贡献奖 2006年 国家级 外交学院和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 六、结语 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脚步的不断前进,和谐管理理论将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去。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先进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创新人才。构建和谐校园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目标、本质、内在要求等诸多方面是一致的,构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奋发有为、思想开放、观念领先的和谐创新型人才,而和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反过来也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在我院和谐创新性活动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条构建和谐校园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紧密结合的新道路,并提出了“和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作为高校管理者身上所承担的重任,体验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创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也对“和谐校园”和“创新型人才”有了更加深刻、科学的认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创新思政工作的方式,不断探索新形式,引导学生在思维上、学术上和实践上积极发现新思路,开拓新方法,实践新理念,努力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 [3]樊耘,余宝琦.和谐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模型[J].管理学报第3卷第6期,2006年11月. [4]阳建敏.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12期,2005年12月. [5]许晓晖,王秀荣.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再思[J].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 卷第6 ,2005 年11 月.
本文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的数理表述及主要科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0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