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社会科学耗散理论_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

发布时间:2016-10-04 14:14

  本文关键词: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28

甘肃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

白列湖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兰州 730070)

要: 协同论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为目的的学科。本文着重对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

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后形成的管理协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协同;协同论;管理协同

中图分类号: C9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5-022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及竞争激烈化等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构造各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协同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内容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

H.Hake。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学引论》)。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协同效应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

2.伺服原理。伺服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正如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所说,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系统,掌握全局,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3.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则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二、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1)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

[1]

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

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2]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2原

  管  理

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2.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现代管理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因为序参量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序参量概念对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只要在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

(3)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管理,能229

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管理协同理论及其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将协同理论引入管理领域研究,笔者在此提出管理协同理论的观点。认为管理协同理论就是运用协同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于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论体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即实现“2+2>4”的协同效应。[4]考虑到管理协同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要厘清与把握这一新的管理理论,须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协同有哪些主要类型

现实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协同现象,为便于研究,把杂乱的信息系统化、理论化,就需要对具有相似度的协同现象进行分类。笔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根据不同的分类方

(1)按管理要素来划分,分为同质要素的管理协同和异质要素的管理协同。同质要素的管理协同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或集聚效应上,如市场经营中的“扎堆效应”的形成等。异质要素的管理协同则主要体现在整合效应上,常表现在新的系统结构上,如汽车行驶需要引擎、方向盘、电路、汽油等不同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2)按空间维度来划分,分为组织与环境协同、组织目标协同、组织及结构协同、技术与方法协同、文化协同等类型。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对于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各种业务由于存在空间上的偏析,以及作业形式上的不同,造成有些工作具有紧密联系而更容易相互影响,而另外一些工作的相互影响相对较弱,由此造成了协同在空间上的群类性,即用空间维度去衡量客观上存在的不同的协同类型。

(3)按时间维度来划分,分为先后协同和同步协同。此分类是基于时间是构成管理活动过程的重要内容的假设基础上。先后协同要求协同要素发挥作用过程中的时间衔接和能量积累,而同步协同重点强调结构性功能较强的要素的协同作用。

2.管理协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研究管理协同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现实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助于更快地掌握管理协同的基本规律以及找到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依据协同论的核心思想与内容,笔者提出管理协同的五大原理,即序参量选择原理、管理役使原理、管理涨落导向原理、管理互动性原理和管理协同功能倍增原理。

(1)管理序参量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如果能确定在系统中方式创造一种有利于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条件或机会,从而把握整个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影响管理系统演化的因素有很多,但到底谁是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这里存在管理序参量选择的问题。对管理序参量进行选择要依据序参量的特点把握:首先,管理序参量是宏观参量,它能描述系统的整体行为;其次,管理序参量是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协同运动的产物,是合再次,管的

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系。[3]管理协同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协同效应,其本质是各协同

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法,把管理协同划分为如下类型:

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起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参量的

230

行为,主宰系统整体演化过程。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由于组织性质的差异,管理序参量并不相同。作为管理主体就要善于审时度势,认清对系统特性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通过适当控制外参量和加强内部协调来强化和突出管理序参量,促使系统按照理想的有序化状态发展。

(2)管理役使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之中谁代表管理序参量,谁就代表整个管理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就会在系统的涨落中被放大成为新的结构的主体。但要我们期望的所管理序参量产生,就必须区分和把握系统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快参量和管理慢变量。因为管理快变量变化极快,还未来得及影响和支配组织系统的行为就已经消灭或转变了。而极少数管理慢变量变化相对缓慢,有机会支配和主宰系统的演化、代表系统的序状态。因此,创造有利于管理慢变量发展的环境,并使管理慢变量支配其他子系统参与到整体性的合作行为中,使整个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

(3)管理涨落导向原理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的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表现为在不断的涨落起伏过程中,偶然的支配力量将决定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对管理系统来说,由于它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出现,在系统处于临界区域附近时,就是这不经意的因素发生的微小变化,使整个系统雪崩般地形成管理序参量,从而主宰系统演化发展的模式。如2004年的“禽流感”突如其来之时,此时许多禽类养殖企业被迫采用宰杀措施囤积大量家禽。就是这突如其来的“禽流感”使原来比较有序发展的企业系统出现无序化的破产状态。

(4)管理互动性原理是指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部分要素的作用能够激发或补充其他要素的潜在的能力的发挥,从而促成管理目标最终实现的规律。互动性原理强调从系统整体性出发,将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协同起来使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激发,促进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造成整体系统功能提升。

(5)管理协同功能倍增原理主要强调系统实现整体性协同后,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分之间同向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减少或避免内耗,提高相关要素和相关系统在协同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产生互补效应而使系统功能放大。功能倍增表现为个别要素对整体效果的贡献和系统耦合产生倍增效应两种形式。前者指要素在系统中由于其能力和地位的特殊性造成了其对整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则指“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是由各子系统功能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种耦合能使系统整体功能生成倍增”

[5]

甘肃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自组织的能量和信息,以抵消系统内部的无序化倾向;非线性相干性为外部能量信息的输入提供中介,也造成系统随机状态的波动;而随即涨落又催化着自组织的形成和发育。管理协同的充分条件包括功能倍增和成本最小化。功能倍增强调要素协同后能使系统整体功能效应大于要素之和,实现2+2>4的协同效应;成本最小化则强调管理协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要呈现最小化,因为协同成本的高低关系到管理协同度的高低,也影响到管理协同的质量。管理协同的稳定条件包括协同关联度和利益分配。协同关联度是指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程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对管理协同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4.管理协同机制如何运行

管理协同的机制由管理协同形成机制、管理协同实现机制及管理协同约束机制构成。管理协同形成机制的研究内容包括管理协同的目标、组织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协同形成的技术手段———管理协同目标与组织系统运行状况之间的差距评估和利益分配协商。管理协同实现机制则重点研究协同机会的识别、协同要素价值预先评价、沟通交流、要素整合、序参量的管理以及对实现结果信息的对照反馈等。管理协同约束机制贯穿于整个管理协同过程之中,既有形成机制中的约束,也有实现机制中的约束。管理协同各机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促使管理协同效应产生。管理协同形成机制是整个管理协同过程的起点,也是管理协同实现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离开它管理协同的实现机制则成为无本之木。管理协同的实现机制正是在管理协同的形成机制基础上,通过协同机会识别等一系列环节的具体操作,最终实现协同效应。而管理协同约束机制作为管理协同效应实现的重要保障,它贯穿于整个管理协同过程之中,保证了管理协同过程中所有协同行为的顺利进行[6]。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2]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66.

[3]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70.

[4]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2-160.

[5]李忱,田杨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5):57-62.

[6]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6-48.

3.实施管理协同需要何种条件

管理协同的条件是指参与管理协同的各要素协同成为一个有序的、新的结构功能系统的基础和条件。笔者认为,管理协同的协同条件包括管理协同的必要条件、管理协同的充分条件和管理协同的稳定条件。管理协同的必要条件包括开放性、非线性相干性和随机涨落性。开放性条件提供了系统有序化

作者简介:白列湖(1978-),男,甘肃榆中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晨曦


  本文关键词: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30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