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液体直接接触式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并对电池进行了 0.5C 放外壳对热分布有重要影响,电极的电导率和电解液 年王峰[29]等人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几种池在不同温度下的产热量和温度场分布。研究电池中不可逆的反应增加,同时容量和充放电效率高温环境和大倍率充放电情况下仍然能维持最佳工温度过高的情况,提出了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
加之对于安全性的极高要求,液冷技术大多用于中高端车型,图1-3 为特斯拉 Model S 非直接接触式液冷电池包。图 1-3 特斯拉 Model S 液冷电池包相变材料能在某一恒定的或者近似恒定的温度下发生相变,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利用材料的相变特性对电池进行热管理。石蜡由于其低廉的价格,较高的相变潜热,非常适合作为电池包的相变散热冷却材料,目前主要采用石蜡与多孔物质相结合,添加高导热系数添加剂的方式来提高石蜡的导热性能[39]。2005 年 Mills 等人[40]设计了一款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电池冷却系统,,通过在相变材料中浸渍膨胀石墨(EG)基质的方式显著改善了相变材料的低导热性问题。2008 年 R.Kizilel 等人[41]研究了一种新型相变材料对磷酸铁锂电池温度和温度均匀性的被动控制效果。2009 年张国庆等人[42]利用石蜡/石墨相变复合材料对电池散热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散热比传统风冷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并且在石蜡与石墨质量比为 4:1 时电池的散热效果达到最佳。2016 年魏增辉等人[43]设计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和液冷相耦合的电池冷却系统,并研究了不同液冷开启时刻及冷却流量对系统散热效果的影响。目前,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具有高导热性能的复合相变材料、多孔金属/相变材料复合结构以及与其他冷却方式联合使用等方面,工程运用较少。图 1-4 为典型的基于相变材料散热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69.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明国;金鑫;李文斌;;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研究进展[J];船电技术;2015年09期
2 凌子夜;方晓明;汪双凤;张正国;刘晓红;;相变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5期
3 张承宁;雷治国;董玉刚;;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低温加热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4 李兵;丁传记;孙全胜;刘超;;预加热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充电性能影响的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2年03期
5 刘皓;杨凯;惠东;张慧卿;;锂离子电池组风冷结构设计[J];电源技术;2011年10期
6 赵博;高琳;;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今日科苑;2010年20期
7 张志杰;李茂德;;锂离子动力电池温升特性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0年04期
8 王峰;李茂德;;电池热效应分析[J];电源技术;2010年03期
9 张国庆;饶中浩;吴忠杰;傅李鹏;;采用相变材料冷却的动力电池组的散热性能[J];化工进展;2009年01期
10 张遥;白杨;刘兴江;;动力用锂离子电池热仿真分析[J];电源技术;200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金磊;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饶中浩;基于固液相变传热介质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宁川;车用动力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设计及控制[D];清华大学;2016年
2 于建新;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3 罗卜尔思;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直接接触式液冷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何小颤;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吴斌;电动汽车电池温度场之分析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0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61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