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基于HALL三维结构隔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20:36
【摘要】: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和欧亚大陆地震带之间,属于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限于当前抗震监测水平,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因此科学地建造民用建筑是应对地震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的抗震设计采用加大构件尺寸和强度抵抗地震作用。近年来地震作用下的工程震害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害统计凸显原有结构抗震设计及工程施工的不足,而结构隔震技术克服传统抗震技术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隔震层进行消耗地震能量,保护上部建筑实现防震减灾的目的。因隔震建筑施工工序相对比较复杂,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施工过程中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隔震结构层的施工质量影响了整体建筑的安全与稳定,因此科学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是隔震建筑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的保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隔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究:首先,对隔震建筑基本理论和工程质量管理理论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对比隔震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对隔震技术基础理论、隔震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理论,为下文隔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介绍HALL三维结构理论,将HALL三维结构理论应用于隔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并构建模型。时间维度是隔震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知识维度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隔震技术,逻辑维度是隔震建筑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结合因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找出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其加强管理,有效提高隔震建筑施工质量。最后,通过工程案例进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采用HALL三维结构模型将隔震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分解,针对每个施工阶段的特点找出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对隔震层和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使整个施工过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图文】:

统计图,震害损失,地震带,震级


亚地震带之间,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互挤压作用,地震断裂贯穿中国逡逑主要经济地区和西南部[2],地震活动频繁并时有较大震级的地震发生。近百年来我国平均每逡逑年发生6.0级以上地震5至6次,8.0级以上共11次[3],这些地震发生的区域(见图1-1)逡逑多分布在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一般震级达到5.0级以上就会使房屋发生晃动,随着地震强逡逑度越大破坏越严重【4],据统计[5_14】近十年中国大陆发生5.0级以上地震次数,见图1-2。自逡逑2008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和造成的灾害损失,见表1-1。由此可以看出地逡逑震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发生次数频繁,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并且经济发展较好,震害损失逡逑巨大,西南地区地震带覆盖面积广,因西南地区多山地易发生次生灾害,震害损失不容小逡逑颇,地震灾害不仅带来很多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不可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还阻碍了当地的经逡逑济发展并且危害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逡逑二\逦靖逡逑图1-1中国地震发生地统计图逦图1-2邋2008-2017年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逡逑发生统计图逡逑Figure邋1-1邋Statistica

统计图,震害损失,地震带,震级


亚地震带之间,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互挤压作用,地震断裂贯穿中国逡逑主要经济地区和西南部[2],地震活动频繁并时有较大震级的地震发生。近百年来我国平均每逡逑年发生6.0级以上地震5至6次,8.0级以上共11次[3],这些地震发生的区域(见图1-1)逡逑多分布在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一般震级达到5.0级以上就会使房屋发生晃动,随着地震强逡逑度越大破坏越严重【4],据统计[5_14】近十年中国大陆发生5.0级以上地震次数,见图1-2。自逡逑2008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和造成的灾害损失,见表1-1。由此可以看出地逡逑震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发生次数频繁,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并且经济发展较好,震害损失逡逑巨大,西南地区地震带覆盖面积广,因西南地区多山地易发生次生灾害,震害损失不容小逡逑颇,地震灾害不仅带来很多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不可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还阻碍了当地的经逡逑济发展并且危害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逡逑二\逦靖逡逑图1-1中国地震发生地统计图逦图1-2邋2008-2017年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逡逑发生统计图逡逑Figure邋1-1邋Statistica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7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兆j;吴应雄;;某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福建建筑;2013年06期

2 杜永峰;王亚楠;李慧;;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随机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2年S2期

3 郑通彦;郑毅;;2011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4 中日联合考察团;周福霖;崔鸿超;安部重孝;吕西林;孙玉平;李振宝;李爱群;冯德民;李英民;薛松涛;包联进;;东日本大地震灾害考察报告[J];建筑结构;2012年04期

5 郑通彦;赵萍;刘在涛;;201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6 郑通彦;李洋;侯建盛;米宏亮;;2009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2010年04期

7 马宗晋;杜品仁;高祥林;齐文华;李晓丽;;东亚与全球地震分布分析[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8 郑通彦;李洋;侯建盛;米宏亮;;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建筑质量管理与控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2 陈冲;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的隔震建筑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3 赵亮;橡胶隔震支座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7年

4 徐敏;CD办公楼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洪伟;滚动摩擦支座与铅芯橡胶支座的组合系统隔震效果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岳远真;某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比选及参数分析[D];广州大学;2014年

7 杨荣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邵帅;基于HALL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多阶段管理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9 邹小凤;异形柱与矩形柱底部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瑞海;隔震结构体系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模型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8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678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