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岩银行挤兑事件看我国商业银行声誉管理
发布时间:2020-06-05 08:1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大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竞争,声誉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财富》杂志的“最受赞赏公司”、“远东经济评论”、《金融时报》或者普华永道的欧洲排行榜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企业排行榜,这些排行榜都将声誉和态度与经济效益摆在同等高度,这充分反映了声誉对于企业的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算作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具有良好声誉的银行可以增强股东的信任,赢得储户的青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强银行在同业之间的竞争力。由于北岩银行挤兑的事件发生的前后的发展特点与我国现有银行的发展特点比较相似,同业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中占比较高,缺乏声誉管理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北岩银行事件,先通过研究北岩银行在挤兑事件发生前后的做法,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声誉管理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关于声誉管理的相关其实,为我国银行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北岩银行挤兑事件进行分析,除绪论外的第一章对北岩银行案例介绍,分别从北岩银行概况、挤兑事件经过以及挤兑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阐述。第二章对北岩银行声誉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声誉的产生、传递和作用机制,然后分析北岩银行在本次挤兑事件中声誉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声誉管理是如何作用于存款人的选择,银行应该重视声誉管理,才能保证持续性经营。第三章从北岩银行挤兑事件看我国商业银行声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我国银行对声誉的重视程度,主要是对银行年报中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第四章从北岩银行得出我国声誉管理的启示,首先加强事前声誉管理,提高声誉管理意识;其次正确处置银行声誉问题,建立声誉事件后评价机制。
【图文】:
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导致破产并不单单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引起的,其具有自身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3.1 过度依赖同业短期资金北岩银行上市的时候只是一个小银行,但是正值英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触底反弹时期,北岩银行便抓住机会,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鉴于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住房协会,拥有大量的居民资源,因此开始大量吸储,但是资金远远不够。在 20世纪末,英国监管机构放松管制,英国的同业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开始繁荣,北岩银行利用本身的信用向全球的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同业业务扩展负债端,,截止2003 年,同业批发融资与零售端的负债占比已经基本持平,达到了 45.9%。这种扩张速度可谓惊人,一个数据对比是,在 1997 年北岩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占负债的比例是 63%,相比 2003 年降低了 17%。图 1-1 显示了 2002 年-2007 年上半年北岩银行的居民存款和同业资金基本持平。
2003 年,房价指数增速放缓,但是居民的住房需求没有明显变动,从而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速下降。因此,在房地产的繁荣时期退去之后,北岩银行的资产链条与收入的增速下降。同时在 2003 年过后,美英日三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导致经济过热,三国开始加息,货币宽松的时期已经结束,这使得英国的同业拆借利率上升,严重影响了北岩银行依靠同业业务进行融资的模式。北岩银行的同业资金占总负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 2003 年的 9.0%下降到 3.8%。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33
本文编号:2697767
【图文】:
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导致破产并不单单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引起的,其具有自身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3.1 过度依赖同业短期资金北岩银行上市的时候只是一个小银行,但是正值英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触底反弹时期,北岩银行便抓住机会,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鉴于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住房协会,拥有大量的居民资源,因此开始大量吸储,但是资金远远不够。在 20世纪末,英国监管机构放松管制,英国的同业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开始繁荣,北岩银行利用本身的信用向全球的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同业业务扩展负债端,,截止2003 年,同业批发融资与零售端的负债占比已经基本持平,达到了 45.9%。这种扩张速度可谓惊人,一个数据对比是,在 1997 年北岩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占负债的比例是 63%,相比 2003 年降低了 17%。图 1-1 显示了 2002 年-2007 年上半年北岩银行的居民存款和同业资金基本持平。
2003 年,房价指数增速放缓,但是居民的住房需求没有明显变动,从而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速下降。因此,在房地产的繁荣时期退去之后,北岩银行的资产链条与收入的增速下降。同时在 2003 年过后,美英日三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导致经济过热,三国开始加息,货币宽松的时期已经结束,这使得英国的同业拆借利率上升,严重影响了北岩银行依靠同业业务进行融资的模式。北岩银行的同业资金占总负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 2003 年的 9.0%下降到 3.8%。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J];金融与经济;2015年04期
2 张世晓;王国华;;声誉风险、投资者类型与商业银行长期价值[J];浙江金融;2015年03期
3 冀淑慧;;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刍议[J];浙江金融;2014年04期
4 陆静;胡晓红;王萌;;声誉事件对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影响[J];上海金融;2013年04期
5 赵刚;王卫星;;声誉和关系:关于投资银行研究的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02期
6 胡坚强;;信号传递、声誉效应、征信机制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博弈论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年08期
7 李炳杨;;浅谈新闻危机处置与银行声誉风险管理[J];区域金融研究;2012年03期
8 申晓辉;;商业银行声誉生成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1年07期
9 陈仕华;齐靠民;;企业声誉的转换机制:合法性和认证竞赛[J];经济与管理;2010年01期
10 张世新;张敏;;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品牌价值提升[J];商场现代化;2009年35期
本文编号:2697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69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