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基于可信身份管理的在线社交网络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22:15
  在线社交网络为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构建起新型人际关系,但是在线社交网络带来的种类繁多的网络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基于可信身份管理选择在线社交网络治理方式,其实践模式的主体包括可信身份监管保障方、基础信息方、服务使用方以及提供方等在内的角色都是在线社交网络当中可信身份主体的具体组成部分;其实践的范围的是与可信身份相关的监管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在线社交网络等;实践的主要路径是建立“双轮驱动,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采用“政企合作,共建共管”的发展思路,构建“责任清晰,纵向协同”的管理机制和“网络互联、安全便捷”的服务体系等。从监管保障方、基础信息方、服务使用方以及提供方这几方面入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网络用户的素质与治理意识,加强可信身份管理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可信身份认证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网络身份认证管理的法律制度等。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可信身份
        2.1.2 在线社交网络
        2.1.3 网络治理
    2.2 网络治理理论
        2.2.1 网络理论
        2.2.2 治理理论
第3章 在线社交网络治理现状、成效与问题
    3.1 在线社交网络治理现状
    3.2 在线社交网络治理成效
        3.2.1 相关法律规定逐渐健全
        3.2.2 网络身份识别标准得到了局部推广应用
        3.2.3 网络道德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3.3 在线社交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3.3.1 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治理观念意识不足
        3.3.2 用户身份认证管理复杂程度高
        3.3.3 可信身份认证管理的技术难度大
        3.3.4 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健全细化
第4章 可信身份管理—在线社交网络治理的策略选择
    4.1 基于可信身份管理社交网络治理的策略
        4.1.1 需要完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
        4.1.2 社交媒体社会化需要网络治理
        4.1.3 网络技术条件下需要厘清可信身份的权力关系
    4.2 在线社交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的实践模式
        4.2.1 实践主体
        4.2.2 实践范围
        4.2.3 实践路径
第5章 基于可信身份管理的在线社交网络治理对策
    5.1 提升网络用户的素质与治理意识
        5.1.1 转变治理观念
        5.1.2 加强引导与监督
        5.1.3 加强网络道德文化建设
    5.2 加强可信身份管理的标准体系建设
        5.2.1 科学实施顶层设计
        5.2.2 建立健全国家及行业标准
    5.3 强化可信身份认证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
        5.3.1 重视新兴技术研发与保护
        5.3.2 完善大规模数据处理机制
        5.3.3 确保身份认证管理自主可控
    5.4 完善网络身份认证管理的法律制度
        5.4.1 强化身份认证管理职能
        5.4.2 加强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
        5.4.3 提升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社交网络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孙国强,窦倩倩,张宝建.  情报科学. 2019(02)
[2]eID与人社联合认证签发电子社保卡的应用实践[J]. 贺鑫焱,刘海龙.  网络空间安全. 2018(12)
[3]在场缺席与虚拟在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特点及其数字足迹——兼论社会化阅读的困境与突围[J]. 刘艳.  图书馆论坛. 2019(04)
[4]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技术演变史及发展趋势研究[J]. 李小燕.  网络空间安全. 2018(11)
[5]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的互通互认研究[J]. 王琎.  网络空间安全. 2018(10)
[6]社交网络与数据监控:志愿者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式研究[J]. 刘锐,袁艳.  电子政务. 2018(10)
[7]互联网身份实名认证服务应用分析[J]. 章灵倩.  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2018(04)
[8]桂林公安电子身份证技术研究与浅析[J].   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2018(04)
[9]电子政务网络身份认证实践[J]. 吴显文.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14)
[10]推进网络电子身份证的条件已经成熟[J]. 方滨兴.  人民论坛. 2018(14)

硕士论文
[1]社会治理视角下我国公民网络身份认证管理研究[D]. 滕芷菡.广西大学 2018
[2]网络犯罪侦查中的身份同一性认定研究[D]. 陈雅冰.浙江大学 2018
[3]社会网络、身份认知与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研究[D]. 郑艳华.安徽大学 2018
[4]基于区块链的无中心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成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5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95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