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还是解构——关于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命运的争议
发布时间:2021-03-06 20:39
"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众话语实践领域,已成为当代政治哲学中用于评判政治权力的公开性、公共性和理性化的强有力概念。传统媒体时代逐渐式微的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中将面临何种命运,学术界已出现了重构论与解构论之间的重大争议。重构论基于网络信息来源多样性、话语主体多元化、政治商业侵蚀的弱化、网络监督参与的可行性等事实而坚信网络空间给公共领域带来了重构的前景。解构论则根据网络话语交往的无秩序性和非理性、信息失真和过剩、技术和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侵蚀而认为网络难以成为公共领域的成长空间。通过对这场学术争议的认识论根源的挖掘可以发现:研究视角上的宏观构成要件与微观交往生态的差异、研究案例选取上的对异质网络舆论议题的同质化处理和对权力主体反应的整体化解读是导致重构论与争构论之争的实质所在。重构与解构之争恰好反映了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双重性:既具有一定的激活功能,也带来解构性特征。要解决解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明晰网络话语交往属性、推动"线上"言论规范的法治化而实现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73(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对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命运的不同解释
(一)公共领域重构论
(二)公共领域解构论
二、重构论与解构论之争的认识论根源
(一)研究视角:宏观构成要件与微观话语交往生态的分野
(二)研究案例选取:异质网络舆论议题的同质化处理
(三)对权力主体反应的忽视层级差异性的整体化解读
三、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双重性及其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是民主的引擎?——技术乐观主义的困境与网络民主前景[J]. 申建林,张晶晶. 理论探讨. 2019(01)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研究[J]. 刘卉.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3]微博与政治公共空间[J]. 赵鼎新. 上海采风. 2012(07)
[4]“吴英案”与微博知识分子的“党性”[J]. 王维佳,杨丽娟. 开放时代. 2012(05)
[5]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 贺东航,孔繁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5)
[6]微博与公共领域[J]. 张跣. 文艺研究. 2010(12)
[7]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 许英.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8]公共领域(1964)[J]. 尤根·哈贝马斯,汪晖. 天涯. 1997(03)
博士论文
[1]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D]. 方曙光.上海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7775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73(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对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命运的不同解释
(一)公共领域重构论
(二)公共领域解构论
二、重构论与解构论之争的认识论根源
(一)研究视角:宏观构成要件与微观话语交往生态的分野
(二)研究案例选取:异质网络舆论议题的同质化处理
(三)对权力主体反应的忽视层级差异性的整体化解读
三、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双重性及其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是民主的引擎?——技术乐观主义的困境与网络民主前景[J]. 申建林,张晶晶. 理论探讨. 2019(01)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研究[J]. 刘卉.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3]微博与政治公共空间[J]. 赵鼎新. 上海采风. 2012(07)
[4]“吴英案”与微博知识分子的“党性”[J]. 王维佳,杨丽娟. 开放时代. 2012(05)
[5]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 贺东航,孔繁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5)
[6]微博与公共领域[J]. 张跣. 文艺研究. 2010(12)
[7]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 许英.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8]公共领域(1964)[J]. 尤根·哈贝马斯,汪晖. 天涯. 1997(03)
博士论文
[1]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D]. 方曙光.上海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06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