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对国有企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18:34
  组织公民行为在国外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一般而言,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从而可减少由于维持组织正常运行而被占用的稀缺资源数量,即减少对稀缺资源的占用;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于各种生产活动之中;能促进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能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因而,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何从改善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系统介绍了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国有企业员工的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各个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不同性别和学历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同职务和工作年限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有明显差异。(2)在国有企业中,员工的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帮助同事行为、敬业精神行为、认同组织行为和人际融洽行为有明显的影响。而个人—组织在科学求真取向、员工团队取向、绩效取向、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这五个维度的价值观上的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明显影响。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三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的程序
第二章 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总结
    第一节 个人与组织匹配研究概述
        一、个人—组织匹配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二、个人—组织匹配的定义
        三、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含义
    第二节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概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力概念的来源及发展
        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1、国外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2、国内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第三节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
第三章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框架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
第四章 实证分析结果
    第一节 问卷设计说明
    第二节 研究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第三节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四节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组织公民行为在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异分析
        一、国企中性别差异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二、国有企业中员工工作年限的差异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三、国有企业中员工学历的差异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讨论与建议
    一、对本文研究假设验证情况的总结
    二、国有企业员工个人特征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讨论及建议
    三、国有企业员工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讨论及建议
第六章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2]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 宝贡敏,徐碧祥.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01)
[3]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 武欣,吴志明,张德.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2)
[4]个人—组织符合度的测量[J]. 赵慧娟,龙立荣.  人类工效学. 2003(04)
[5]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J]. 朱瑜,凌文辁.  心理科学. 2003(01)
[6]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 金杨华,王重鸣.  人类工效学. 2001(02)
[7]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2)

硕士论文
[1]企业员工组织认同结构维度及其相关研究[D]. 郭静静.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8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088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