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1 06:44
分析了中国管理科学面临的形势;评述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学的广义内涵与狭义内涵,赞成对管理科学取广义;建议学习与借鉴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与系统学的论述以及所做的工作;认为中国的管理工作在全世界独树一帜,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正在形成,应该积极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最后对创建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来源】:管理学报. 2008,(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我们提出一种“三室一厅”工作方案(见图2)。“三室”是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等三个研讨室,“一厅”即钱学森院士倡导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把“三室”中的内容汇集起来,反复研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图4左边以近为今用为重点,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分别影响近为今用;三者都有向右的箭头,就是说:通过综合集成,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The Chinese School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CSMMS)。图2 “三室一厅”工作方案我们把管理工作比作一座多层结构的大厦·327·谈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刘人怀 孙东川①这段报道是由以色列记者帕特里特写的
见图3右:基层管理者进行现场作业管理,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与管理,中层管理者则进行承上启下的战术管理。每一层次,尤其是中层,还可以细分。基层比较庞大,越往上越小,大厦呈现金字塔形。图3 管理科学大厦与管理工作大厦示意图管理科学也是一座多层结构的大厦,见图3左:基层是各种职能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的思考[J]. 许广玺. 考试周刊. 2007(28)
[2]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J]. 郭重庆.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02)
[3]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兼评《和合管理》[J]. 李京文. 管理学报. 2007(02)
[4]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J]. 孙东川,林福永,孙凯. 管理学报. 2006(02)
[5]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的分析比较——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J]. 王克强,孙东川. 生产力研究. 2005(11)
[6]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J]. 成思危. 煤炭企业管理. 2003(02)
[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J]. 马庆国. 管理世界. 2002(08)
[8]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几个认识问题[J]. 宁玉琼. 广西社会科学. 2000(01)
本文编号:3335671
【文章来源】:管理学报. 2008,(03)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我们提出一种“三室一厅”工作方案(见图2)。“三室”是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等三个研讨室,“一厅”即钱学森院士倡导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把“三室”中的内容汇集起来,反复研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图4左边以近为今用为重点,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分别影响近为今用;三者都有向右的箭头,就是说:通过综合集成,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The Chinese School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CSMMS)。图2 “三室一厅”工作方案我们把管理工作比作一座多层结构的大厦·327·谈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刘人怀 孙东川①这段报道是由以色列记者帕特里特写的
见图3右:基层管理者进行现场作业管理,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与管理,中层管理者则进行承上启下的战术管理。每一层次,尤其是中层,还可以细分。基层比较庞大,越往上越小,大厦呈现金字塔形。图3 管理科学大厦与管理工作大厦示意图管理科学也是一座多层结构的大厦,见图3左:基层是各种职能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的思考[J]. 许广玺. 考试周刊. 2007(28)
[2]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J]. 郭重庆.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02)
[3]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兼评《和合管理》[J]. 李京文. 管理学报. 2007(02)
[4]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J]. 孙东川,林福永,孙凯. 管理学报. 2006(02)
[5]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的分析比较——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J]. 王克强,孙东川. 生产力研究. 2005(11)
[6]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J]. 成思危. 煤炭企业管理. 2003(02)
[7]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J]. 马庆国. 管理世界. 2002(08)
[8]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几个认识问题[J]. 宁玉琼. 广西社会科学. 2000(01)
本文编号:3335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33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