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6:08

  本文关键词: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社会两难问题,尤其那些由于人口过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引起的两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两难研究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社会两难条件下对个体的理性特点进行探讨;另一类是分析社会两难情景下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通过综述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是相互一致。针对这些冲突的结果,研究者普遍认识到,揭示处于社会两难情景下的人的理性特点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需要找到一个解释性更强的模型来包涵以往的研究,来适应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景。 本研究认为,不能把两难行为视为纯粹的个体认知分析活动,必须在社会理性基础上,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社会交互过程对两难情景中的两难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人的理性特征为突破口,以社会认同理论、适当性决策逻辑等理论为依据,探讨社会身份对个体的社会两难对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群体特征等社会理性变量与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研究一分析现实的两难困境中影响人们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因素,尤其是社会身份对合作行为的影响。采用现场研究法关注现实的社会两难情景中,人们的社会理性因素(如社会身份、规范)对合作水平的影响。研究遵循适当性决策逻辑的思想,强调社会理性因素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社会身份对人们捐赠行为的影响。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发现在现实社会两难情景中,社会身份、规范等社会理性因素相对“理性”计算而言是更重要的影响人们捐赠行为的因素。具有某些特定社会身份的参与者相比于普通参与者会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之上探讨社会身份对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影响的心理基础。研究关注不同层次的社会身份认同感对人们在社会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影响,认为对社会身份的认同是社会身份在两难情景中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心理基础。采用嵌套式两难困境范式,将人们的身份认同水平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个人身份认同,子群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结果验证了社会认同理论,突显相应的社会分类会增加人们对相应群体的合作水平。其次,结果发现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身份认同与合作行为之间起一定程度中介作用。 研究三探讨社会身份对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从合作动机的激发与破坏的角度考察身份突显效应(突显合作者与突显不合作者)的心理机制。同时考察社会价值取向、群体内初始财富差异等变量与突显效应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操作撤销”方式,考察不同的身份突显操作方式对合作水平的影响,及操作撤销后对人们合作水平及合作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突显合作者与突显不合作者两种方式都会提高被试的合作水平。但两种突显方式的作用机制不同:突显合作者激发了被试合作的内在动机;而突显不合作者则会破坏被试合作的内在动机。突显合作者条件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被试受突显效应的影响不同,合作取向的被试更多受内在动机的影响;非合作取向的被试则更多受外在动机的影响。突显合作者条件下,初始财富无差异的群体较初始财富有差异的群体更容易激发合作的内在动机。 研究四在研究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社会身份对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在社会两难情景下,社会身份的差异性对于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认为责任感是社会身份影响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之一。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把人的社会身份分为显性身份和隐性身份。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突显人的不同社会身份特征,并且认为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是身份突显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责任感可以影响人在社会两难中的合作行为。高责任感可以增加被试对财富和力量贡献。人的隐性身份和显性身份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都可以影响人的合作行为,并通过责任感发生作用。群体组成会影响社会责任感。群体组成不同,会导致责任分散,使得责任感不同,从而影响个体的合作行为。 最后,研究者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拓展了适当性决策模型,初步提出两难情景中影响人们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模型。
【关键词】:社会理性 社会身份 社会两难困境 合作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C9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6
  • 1 引言16-18
  • 2 理论综述与研究总体设计18-38
  • 2.1 社会两难问题研究综述18-30
  • 2.1.1 社会两难条件下社会个体的理性特点18-23
  • 2.1.2 社会两难情景下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23-30
  • 2.2 以往研究总结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30-34
  • 2.2.1 以往社会两难问题研究总结30-31
  • 2.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31-34
  • 2.3 本研究的理论构思和主要假设34-35
  • 2.4 研究总体设计35-38
  • 3 研究一:社会两难情景中社会理性因素对捐赠行为影响的现场研究38-63
  • 3.1 引言38-41
  • 3.1.1 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38-40
  • 3.1.2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40-41
  • 3.2 研究方法41-46
  • 3.2.1 现场研究情景41
  • 3.2.2 现场研究任务41-42
  • 3.2.3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42-46
  • 3.3 研究结果46-59
  • 3.3.1 活动报名情况基本统计46-47
  • 3.3.2 捐款数额的变化情况47
  • 3.3.3 参与者选择方案的变化情况47-48
  • 3.3.3 普通研究生个案分析48-53
  • 3.3.4 活动组织者个案分析53-59
  • 3.4 讨论和结论59-63
  • 3.4.1 影响普通研究生捐款行为的社会理性因素59-60
  • 3.4.2 影响活动组织者捐款行为的社会理性因素60-61
  • 3.4.3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1-63
  • 4 研究二:社会两难情景中不同层次的身份认同对合作行为的影响63-81
  • 4.1 引言63-66
  • 4.1.1 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63-65
  • 4.1.2 本研究的目的和假设65-66
  • 4.2 研究方法66-69
  • 4.2.1 被试66-67
  • 4.2.2 实验程序67-68
  • 4.2.3 价值取向测量68
  • 4.2.4 身份认同水平操作68-69
  • 4.2.5 实验测量69
  • 4.3 研究结果69-79
  • 4.3.1 三次正式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分析69
  • 4.3.2 不同层次身份认同操作有效性检验69-72
  • 4.3.3 不同层次身份认同条件下被试在不同账号点数分配上的差异72-73
  • 4.3.4 不同层次身份认同条件下被试在社会责任感上的差异73-75
  • 4.3.5 不同价值取向的被试在不同账号分配上的差异75
  • 4.3.6 个人身份认同操作的价值取向作用机制探讨75-78
  • 4.3.7 社会责任感中介效应分析78-79
  • 4.4 讨论和结论79-81
  • 4.4.1 身份对合作行为影响的心理基础——身份认同79-80
  • 4.4.2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0-81
  • 5 研究三:社会两难情景中身份突显效应对合作行为的影响81-106
  • 5.1 引言81-84
  • 5.1.1 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81-83
  • 5.1.2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83-84
  • 5.2 研究方法84-88
  • 5.2.1 被试84-85
  • 5.2.2 实验设备85
  • 5.2.3 研究设计85-86
  • 5.2.4 实验程序86-88
  • 5.2.5 价值取向测量88
  • 5.3 研究结果88-100
  • 5.3.1 各实验条件下被试对公共物品平均捐赠率的基本统计88-90
  • 5.3.2 身份突显方式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分析90-92
  • 5.3.3 价值取向与身份突显效应之间的关系对捐赠率的影响92-95
  • 5.3.4 初始财富有无差异与身份突显效应之间的关系对捐赠率的影响95-97
  • 5.3.5 三个实验阶段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分析97-100
  • 5.4 讨论和结论100-106
  • 5.4.1 身份突显效应对合作行为的影响100-101
  • 5.4.2 身份突显效应的作用机制——内在动机的激发与破坏101-103
  • 5.4.3 价值取向与身份突显103-104
  • 5.4.4 初始财富差异与身份突显104
  • 5.4.5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04-106
  • 6 研究四:社会两难情景中身份差异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106-125
  • 6.1 引言106-109
  • 6.1.1 研究的理论背景106-108
  • 6.1.2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108-109
  • 6.2 研究方法109-111
  • 6.2.1 被试109
  • 6.2.2 研究设计109-110
  • 6.2.3 实验程序110-111
  • 6.3 研究结果111-121
  • 6.3.1 初始财富差异、群体组成形式和身份表现形式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分析112-116
  • 6.3.2 初始财富差异、群体组成形式与捐赠财富比率的关系分析116-117
  • 6.3.3 被试选择贡献劳动力行为分析117-119
  • 6.3.4 初始财富差异、群体组成形式与责任感的关系分析119-120
  • 6.3.5 捐赠金额和选择贡献劳动力行为与责任感的关系分析120-121
  • 6.4 讨论和结论121-125
  • 6.4.1 身份差异对合作水平及责任感的影响121-122
  • 6.4.2 群体组成对合作水平及责任感的影响122-123
  • 6.4.3 主要结论123-125
  • 7 总论125-132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125-126
  • 7.2 总讨论和理论总结126-130
  • 7.2.1 两难情景中社会理性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126-127
  • 7.2.2 两难情景中社会身份对合作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127-128
  • 7.2.3 研究的理论总结:两难情景中影响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模型128-129
  • 7.2.4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129-130
  • 7.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130-132
  • 参考文献132-139
  • 附录139-151
  • 作者简历1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东方论坛;2007年04期

2 井润田;关于实验经济学中理性假定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张涛,孙林岩,方城;基于累积期望差异评价策略的重复博弈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2002年03期

4 邓宏钟,谭跃进;多人混合博弈的仿真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5 马剑虹,胡华敏;模块化职务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3年04期

6 马剑虹;刘满霞;;社会两难行为理性特点的实验分析[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7 严进,王重鸣;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8 严进,王重鸣;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J];心理学报;2002年05期

9 丰琳,马剑虹;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10 周海林;“合作”的条件与机理——从囚徒困境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J];软科学;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文君;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业人员跨文化敏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54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