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面向智库服务的情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07:39
  在国家智库发展战略中,情报学应考虑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服务于智库建设过程中,这也是情报学社会实践和应用发展的平台和契机。本文以智库活动与情报研究在内部上的真正融合为目标,构建了支持智库活动的情报流程和协助智库产品生产的情报体系,提出了助推智库影响力提升的情报流控制策略,使情报研究不仅回应智库的需求,而且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情报学报.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图文】:

面向智库服务的情报研究


面向智库服务的情报研究整体框架

模型图,流程,模型,议题


目前关于智库活动流程尚未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智库活动包括选题规划、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成果传播四个环节[11];而美国智库对与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对华贸易研究→研究成果的舆论通报→参与国会听证→政策目标预测与方案拟定→决策预案推荐、听证与提交→辅助政府行政贸易政策评估→政策出台[12]。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智库活动流程模型(图2)。这一模型主要从宏观上描述了智库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依次转化关系,它以政府决策需求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路径:一是智库产品令决策者满意,并获得采纳,此时智库活动结束,开始新议题的智库活动;二是智库产品令决策者不满意,需要议题的重新规划;三是决策者一定程度上满意,但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或者鉴于议题的战略性、动态性特征,需要对议题进行持续纵向深入跟踪和横向边界拓展,从而进行智库产品的升级。3.2 政府决策需求向智库产品转化中情报作用分析

模型图,政府决策,产品,模型


智库活动过程中,从政府决策需求到智库产品产出需要进行“两次转化和一次传递”(图3),情报工作在每次转化和传递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政府决策需求向议题规划的转化中,需要情报工作对政府决策者、决策环境进行历史、动向和前瞻性等维度的综合分析,从而产生决策的现实和未来预见性的需求,并结合对智库内部资源的评估分析,开展议题的规划设计。这一过程需要战略情报、情报评估、动向情报、预测情报、情报预警等内容层面以及情报调研与假设、情报心理学、意图-能力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层面的情报服务支持。在议题规划向智库产品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将议题分解为逻辑连续、内容衔接与互补的各具体任务,并将各具体任务转化为情报问题,进行情报分析,进而将情报分析结果进行整合,从而推动智库产品的产出和智库产品的质量控制。这一过程需要情报检索与数据关联组织、基于数据挖掘的情报发现、情报监测、情报评估等内容的情报服务支持。在智库产品传递给政府部门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包括体制内渠道和体制外渠道[13]。前者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导的渠道,如决策咨询会议、研讨会、培训、政府委托项目以及内参报告等。这一渠道需要情报工作进一步评估政府部门的决策需求,特别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14]指导下,把握随着决策环境和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思维模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对智库产品预期的变化,需要情报工作收集佐证智库产品科学合理性的各种信息证据。后者是由智库为实现影响力最大化而自行设计的渠道,如公共传媒、舆论、学术出版等。这一渠道需要开展竞争情报、情报评估等工作,需要建立智库产品服务平台和智库产品知识库,以此拓展智库产品辐射范围,深化传播深度,提升在政府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和推动智库产品的可持续化深入发展。3.3 建立融入智库活动的情报流程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大数据与数据科学视角[J]. 朝乐门.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02)
[2]国外智库影响力的形成及传播过程——基于信息-解决方案链的视角[J]. 李宏,杨文慧,冷伏海.  科技导报. 2018(16)
[3]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智库战略情报研究[J]. 杨云.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04)
[4]信息传递视角下智库影响力评估框架[J]. 王欣.  图书情报工作. 2018(07)
[5]从情报研究到智库研究[J]. 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7(09)
[6]国家安全保障视域下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的融合与对策[J]. 张家年.  情报杂志. 2017(01)
[7]美国决策制度下的智库市场初探——基于市场视野下的分析[J]. 沈进建.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5)
[8]中国智库评价体系的现状与展望[J]. 王文,李振.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4)
[9]智库的传播与影响力指标[J]. 费雷德·昆斯,刘柯兰,冯胜,郑吟秋.  决策与信息. 2016(08)
[10]中美顶尖智库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 杨思洛,冯雅,韩雷.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3)



本文编号:3578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578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