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

发布时间:2017-05-25 13:22

  本文关键词: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如何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导致的公共组织管理两难困境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市场型和政府型两类文献。本文吸收这两类文献的研究成果,应用博弈论提供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根据组织效率和雇员工作努力水平选择的正相关关系,构建了报酬和工作努力水平选择、个体工作努力水平和团队工作努力水平选择的两个博弈模型。在博弈模型中的个体行为策略选择表明,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讨价还价失灵和团队卸责导致了市场型失灵;另一方面由于激励机制设计的逻辑问题、监督问题、可信承诺问题、行政权力的限度、偏好的不可传递性等因素导致了政府型失败。最后,本论文抓住市场型失灵和政府型失败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理论的逻辑和证据上论证了共同知识和可信承诺在解决公共组织管理两难困境的地位和作用;公共组织要走出管理两难困境,必须发展组织合作的习俗和惯例、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完善制度约束的承诺信号和实施领导谋略。
【关键词】:共同知识 可信承诺 两难困境 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C936
【目录】:
  • 前言7-15
  • 1 看不见之手与公共组织管理两难困境15-24
  • 1.1 看不见之手15-16
  • 1.2 看不见之手的反例:公共事物悲剧16-18
  • 1.2.1 哈丁的“公地悲剧”16
  • 1.2.2 囚徒困境16-17
  • 1.2.3 集体行动的逻辑17-18
  • 1.3 公共组织中的管理两难困境18-21
  • 1.3.1 公共组织中的纵向管理两难困境18-20
  • 1.3.2 公共组织中的横向管理两难困境20-21
  • 1.4 公共组织中管理两难困境的成因分析21-23
  • 1.4.1 信息不对称21-22
  • 1.4.2 讨价还价失灵22
  • 1.4.3 团队生产的卸责22-23
  • 1.5 结论23-24
  • 2 看得见之手与公共组织管理两难困境24-37
  • 2.1 看得见之手与公共组织管理两难困境之一:激励的局限24-29
  • 2.1.1 激励理论概述24-25
  • 2.1.2 三种主要激励理论25-27
  • 2.1.3 激励的局限性原因分析27-29
  • 2.2 看得见之手与公共组织管理困境之二:行政的局限29-32
  • 2.2.1 行政权利的限度31-32
  • 2.2.2 偏好的不可传递性32
  • 2.3 一个整合市场与激励的实证分析案例:计件工资制的失败32-35
  • 2.3.1 何谓计件工资制32-33
  • 2.3.2 计件工资制失败的经济学解释33-34
  • 2.3.3 计件工资失败的社会心理学解释34-35
  • 2.3.4 计件工资何时有效35
  • 2.4 结论35-37
  • 3 理论基础:逻辑和证据37-49
  • 3.1 理论基础:逻辑和证据37-47
  • 3.1.1 博弈试验中的反例:超越囚徒困境37-41
  • 3.1.2 制度学派理论:人类决策选择的阐释41-44
  • 3.1.3 休漠的“一般的共同利益感觉”44-46
  • 3.1.4 组织理论:合作群体的定义46-47
  • 3.2 修正的博弈结构:共同知识和可信守承诺博弈模型47-48
  • 3.3 结论48-49
  • 4 共同知识和可信承诺49-56
  • 4.1 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的概念49-50
  • 4.2 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的构建50-53
  • 4.2.1 发展组织合作的习俗和惯例51
  • 4.2.2 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51-52
  • 4.2.3 完善制度约束的承诺信号52-53
  • 4.3 领导谋略: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的交融53-56
  • 4.3.1 领导的能力:建立预期53-54
  • 4.3.2 领导的作用:建立交流54-55
  • 4.3.3 领导的守诺:捆住自利的手55-56
  • 结束语56-57
  • 主要参考文献57-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曙光:政府要在制度基础上建立可信承诺[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23期

2 崔顺伟;经济史中的承诺、制度与增长[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朱宪辰;一个基于个体基本假定的共同知识考察框架[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4 叶知秋;“双赢”来自可信承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年25期

5 张圣平;证券市场分析中的共同知识假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黄董良,黄芳;共同知识、会计信息供求与会计信息质量[J];财经论丛;2005年03期

7 程波;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可信承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蔡彤;;可信承诺与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防范机制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9 崔驰;金喜在;;劳动力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新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刘春林,施建军;“假象”背后的均衡及信息的代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君;;基于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官员可信承诺实现机制研究——来自副省级城市的经验证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慕泽;;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共同知识[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朱宪辰;黄凯南;周彩霞;徐杨;缪爱军;;基于共同知识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和意义[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施爱东;;故事传播与记忆的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5 魏建;黄婉如;;强者为何认可弱者的超限利益主张:S村的案例[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晓东;;会计信息传导及其效率界定[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凯南;;不完全合同理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姜殿玉;;一类无Schelling点双矩阵对策及其期望Nash均衡[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建;;异质性信念作用下的证券价格:以两信念均衡模型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涛;刘玉灿;;集体行动中异质性个体的决策机制——基于住宅小区调查的实证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曙光;可信承诺、制度设计与行政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杜兴强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脏脸博弈、共同知识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观察人士 傅勇;美国国债成全球通胀火药桶几率有多少[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周黎安;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顾宗杰 毛喜庆 石静波;辽宁总队以好的作风选人用人[N];人民武警;2006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汤亚平;熊市不言底≠没有了底线[N];证券时报;2008年

7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为何“退出”时机尚未成熟?[N];证券时报;2009年

8 程亚文;中日关系:如何展望前程[N];东方早报;2005年

9 谢识予;“冲突”与“均衡”的魅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婵;撩开古代“靓妹”孟姜女的神秘面纱[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菁;人力资本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淑宁;政府采购支出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杨雪云;后农业税时代“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再生产[D];上海大学;2009年

4 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姜殿玉;管理科学中的带熵博弈论[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董海荣;社会学视角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张君;知道逻辑中的知识可传递性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胡丹婷;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可军;团队氛围、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汪建新;控制权分配与契约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荣;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D];南昌大学;2006年

2 潘锡泉;产业集群中的可信承诺及治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高艳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产权制度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程洪伟;对团队中“搭便车”问题的博弈分析[D];北京工商大学;2005年

5 徐春杰;我国实施宪政经济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屠海良;参与人水平合作的产生条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文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趋中”行为与治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白一鸣;基于信念推理的知识模型及其在博弈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宫顺升;论教师社会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阮磊;试析中(苏)俄互动与中国社会化的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共同知识与可信承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93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