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认知灵活性高中生语言转换的ERP研究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交流日益剧增,促使了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视;正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日益升高、影响力的日渐增大,更多的外国人开始重视汉语的学习。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正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即在书写、语音、句法等上的差异,对双语的加工要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导致了双语在脑机制上的差异。对于汉语我们在字的音形义,词语的辨析以及句子的理解层面,已经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是在突破以往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不再局限于只单一研究一种语言,而是把两种语言联系在一起研究。从而,语言转换成了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关于认知灵活性的研究指出,认知灵活性是中央执行功能的一个子功能,它反映了个体能否灵活的在不同信息、不同刺激之间转换(刘儒德,1999),体现了个体的转换功能。认知灵活性高的个体,倾向于拥有高的认知转移和抑制控制的能力;而认知灵活性低的个体则会表现出抑制控制能力的缺乏。结合语言转换中,考察不同认知灵活性的个体是否在不同语言的转换下有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认知灵活性被试来探讨语言转换中的不同,,以及从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量化差异。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语言转换的研究概述
其中,被试在美国至少接触了五年的英语,并在调查前连续在美国生活超过三年。结果表明越早学习第二语言的被试成绩越接近第一语言是英语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呈下降趋势。Johnson 和 Newport 证实了有关第二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假说,他们认为人类不论是对第一语言,还是对第二语言都有着相同的语言获得能力,而这种特殊能力只存在与童年时期。但也有持反对观点的,有学者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不存在关键期,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同孩子相似,甚至有时表现的比儿童更好。虽然有研究表明在关键期后的第二语言获得者在语言学习上呈现下降趋势,但第二语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第二语言的学习速度、环境、所达到的水平等等。2 认知灵活性的研究概述
认知灵活性也可称作是转换功能或定势转移,它的本质是转换规则来适应不同的任务,体现了个体的认知转移和抑制控制的能力。文萍(2008)提出认知灵活性是个体依据所给出的规则完成不同的任务判断,在此过程中,需要被试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灵活、快速的转换,也就是从一个任务规则中解脱并激活另一个任务规则。认知灵活性缺乏的人不适应所给定的情境,不懂得灵活变通,只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无法跟上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刘欢欢(2013)指出在语言转换任务的过程中,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能够较快的激活目标语言,从而抑制了对非目标语言的加工,表明了其具有较强的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转换的代价上是对称的。而认知灵活性低的被试不能很好的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其语言转换代价可能是非对称的。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21
研究一 启动词呈现时间对不同认知灵活性高中生语言转换的影响 .................... 211 研究目的 ........................... 21
2 研究假设 ............. 21
3 研究方法 ................ 21
4 结果与分析 ..................... 25
研究二 启动词呈现方式对不同认知灵活性高中生语言转换的影响 ............... 39
1 研究目的 .............. 39
2 研究假设 ................ 39
3 研究方法 .................... 39
4 结果与分析 .................. 42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57
1 启动词呈现时间对语言转换的影响 .................. 57
2 启动词呈现方式对语言转换的影响 ......................... 59
3 认知灵活性对语言转换的影响 .............. 61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63
1 研究结论 ................................... 63
2 研究创新与展望 ................. 63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启动词呈现时间对语言转换的影响
N2 成分出现在刺激呈现后(280ms‐420ms),N2 成分反映了语言转换中的抑制程度。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高认知灵活性高中生比低认知灵活性高中生的 N2 波幅更大,表明了高认知灵活性被试有更高的抑制控制能力。高低认知灵活性高中生在汉语重复中 N2 波幅大于汉语转换,但在英语重复 N2 波幅大于英语转换,汉语重复的 N2 波幅最大,这表现出了 L1 重复条件下的 N2 效应。在汉语条件下,高中生被试对于熟悉程度高的母语直接理解语义;而在英语条件下,高中生被试倾向于把不太熟悉的英语翻译为汉语再进行语义理解。额区的 N2 波幅比中央区的更大,额区在语言转换的抑制控制上起主要作用。英语转换在启动词呈现时间 100ms 条件下的 N2 平均波幅显著大于 50ms 的 N2 波幅,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Krysta Chauncey、Jonathan Grainger & Phillip J. Holcomb,2011)也相一致。
2 启动词呈现方式对语言转换的影响
从行为数据中可以看出,启动词视觉呈现时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启动词听觉呈现时。被试在汉英双语上均表现出在启动词视觉呈现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这与张明亮(200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罗跃嘉(1998)提出感觉通道间语义加工的转换假说,是指在看或者听到词语时,不同的文字在两个通道之间的转换。在听觉呈现下听到的词语不能自动的转换为视觉的编码,而需要额外的时间把听到的词语转换为视觉表象,然后对词语进行语义判断。被试正是由于要对听觉的词语转为视觉表象,而干扰了对目标词的理解与判断,反应时比视觉启动词中要长。高认知灵活性组被试在启动词不同呈现方式的汉英双语重复和转换下反应时均小于低认知灵活性,高认知灵活性组在启动词不同呈现方式下汉语和英语转换代价均小于低认知灵活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刘欢欢、范宁等,2013)相一致,高认知灵活性的语言转换能力高于低认知灵活性。高认知灵活性高中生对于汉英的转换代价是相对称的,低认知灵活性高中生在汉英双语转换代价上是非对称的,这与实验一中结果相同。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认知灵活性被试语言转换的反应时与转换代价小于低认知灵活性被试。高认知灵活性高中生双语转换代价是对称的,低认知灵活性双语转换代价不对称; 第二,高认知灵活性 N2 成分波幅显著大于低认知灵活性,支持了抑制控制理论;第三,启动词不同呈现时间下,50ms 下的语言转换代价小于 100ms; 第四,启动词 50ms 下,高低认知灵活性组被试 N2 波幅差异不显著;100ms 条件下,高认知灵活性组语言转换的 N2 平均波幅大于低认知灵活性组; 第五,启动词不同呈现方式下,启动词听觉呈现时语言转换代价小于视觉,启动词听觉呈现的语言转换 N2 波幅小于视觉,说明了听觉促进了语言转换; 第六,启动词听觉呈现条件下,高认知灵活性高中生汉语重复、英语转换的 N2 波幅显著大于低认知灵活性; 第七,高低认知灵活性组语言转换的思维疲倦无显著差异。汉语重复的思维疲倦程度显著小于汉语转换,英语重复的思维疲倦程度大于英语转换; 第八,视觉启动词下,思维疲倦程度高的 N2 波幅更负;听觉启动词下,不同思维疲倦程度的 N2 波幅无显著差异。2 研究创新与展望
第一,本研究主要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从认知神经科学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语言转换的脑机制。 第二,运用不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任务,丰富了语言转换的研究,使语言转换的问题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以往研究语言转换多使用大学生被试,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稳定,对英语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本研究则选用正在学习英语中的高中生被试,可以通过其在语言转实验时的认知加工,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以及英语教育上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指导英语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4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