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管理公正论

发布时间:2017-09-26 22:07

  本文关键词:管理公正论


  更多相关文章: 管理 公正 管理公正


【摘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整个人类社会通过管理而维系,通过有效的管理而发展,管理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即一种公正的秩序。所以,公正与管理通过秩序而有机地连接起来。公正是管理内在的价值诉求。公正在管理领域的体现就是管理公正。人们要求社会公正,就必然要求管理公正,管理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表现和基础。但管理公正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管理也开始步入人性化时代。组织活动之中冲突不断,其中最根本的冲突就是利益冲突、是权利与义务的冲突,现代组织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表明,管理公正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因而,加强管理公正问题研究,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更是拓展管理哲学理论空间的内在需要,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管理公正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权利和义务的互动统一为基础并通过对组织资源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为中介的利益关系所反映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是人们在管理过程中对共有价值的分享并使每个组织成员得其所应得。管理公正反映了人们对以分配为中介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公正作为对人与人关系的度量,其实质就是对利益关系的度量。合理均衡地划分利益是是管理公正的深层本质。管理公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作为实践理性和实践规范的管理公正是组织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的调节剂和平衡器。管理公正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管理理念公正、管理制度公正、管理组织公正和管理行为公正。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管理制度公正。 任何时代的管理公正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管理公正的内容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随着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发展,因而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决定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管理公正的内容一般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管理公正是不存在的。管理公正思想并不是思想家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管理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精神上对管理实践活动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管理思想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等具体管理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强调公正。 管理公正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社会与组织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二是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这是管理公正基本问题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管理是要追求效率的,没有管理效率就无法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但这种效率应该是合乎公平的效率。三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如何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处理好平衡关系,这是管理公正基本问题之中最为基础的问题。管理公正是管理权利与管理义务的统一。 管理公正从应然走向实然是现代管理实践的重要目标,只有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公正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公正的秩序才能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管理公正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我们还必须探究管理公正观的变迁、管理公正运行机制和实现机制以及其实现的途径。管理公正要求用人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管理公正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社会的和谐,也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管理公正关涉到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人们在要求社会公正的同时也就必然要求管理公正,实现管理公正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致诉求。公正的实现依赖于制度,制度是管理公正的保证。确立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对于维护和实现管理公正意义重大,自由、平等、民主的文化环境,构成了管理公正的精神文化基础。法治与管理公正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法治的文化氛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管理公正。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被分配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分配机制改革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公认,要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心理契约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隐性契约,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契约管理得当的结果。 管理公正性的评价,它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具体历史发展阶段、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生存发展的具体需要作为标准,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已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符合作为整体的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比较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指出其中哪一种更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观念中建构符合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的人与人利益关系模式,为人们在实践中建构这种理想模式提供指导原则,为人们调整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指明方向。管理价值评价作为管理价值主体对以组织为载体的管理行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效应的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尺度,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进行的。只有主体的需要不超越现实条件,又能够有利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时,这一需要才是合理的,才能够作为管理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我国改革开放和管理实践的这一实质,决定了它对管理公正性评价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关于管理公正性的评价对它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 公正 管理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3-0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导论10-17
  • 一、研究管理公正的缘起10-13
  • 二、管理公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15
  • 三、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15-17
  • 第一章 管理公正概述17-50
  • 第一节 管理公正的概念17-37
  • 一、解读管理17-20
  • 二、公正价值的涵义审视20-30
  • 三、管理公正的涵义30-37
  • 第二节 管理公正的本质和特征37-42
  • 第三节 管理公正的结构体系42-50
  • 第二章 管理公正思想的历史考察50-80
  • 第一节 古典管理时期的管理公正思想50-57
  • 第二节 新古典管理时期的管理公正57-67
  • 第三节 现代管理时期的管理公正思想67-74
  • 第四节 后现代管理时期的管理公正思想74-80
  • 第三章 管理公正的基本问题80-112
  • 第一节 管理公正基本问题概述80-82
  • 第二节 问题之一:个人、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82-95
  • 第三节 问题之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95-102
  • 第四节 问题之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02-112
  • 第四章 管理公正的实现112-13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 年管理公正观的嬗变112-118
  • 第二节 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118-122
  • 第三节 管理公正的内生机制和实现机制122-126
  • 第四节 管理不公正表现以及成因分析126-132
  • 第五节 管理公正实现的思路132-138
  • 第五章 管理公正性的评价138-163
  • 第一节 近年来国内评价理论研究综述138-141
  • 第二节 由“韩琨事件”看管理公正性的评价之重要意义141-145
  • 第三节 管理公正性评价的标准问题145-149
  • 第四节 管理公正性评价的型构149-156
  • 第五节 影响管理公正性评价的因素156-163
  • 结语163-166
  • 参考文献166-17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72-173
  • 后记173-17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祥棋;中小学教师权利维护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5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925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