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l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发生效果的实验
本文关键词:LiCl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发生效果的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实验验证 垂直管 降膜 传质过程 LiCl水溶液 层流
【摘要】:为了探究LiCl水溶液在低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效果,在降膜发生实验装置基础上研究了LiCl水溶液在垂直管外降膜发生的传热传质过程。阐述了不同运行工况如不同的热水和溶液的流量、热源的温度、溶液的浓度和系统压力对LiCl水溶液发生过程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同时也进行了相同工况下LiBr水溶液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运行工况下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过程和LiBr水溶液的降膜发生过程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虽然LiCl水溶液的垂直降膜发生速率略低于LiBr水溶液,但传质效果相差不大,LiCl溶液的低运行浓度有利于循环热力性能的提升。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实验验证 垂直管 降膜 传质过程 LiCl水溶液 层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6043)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41052)~~
【分类号】:TB657
【正文快照】: 引言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不仅因其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而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同时因其使用对环境友好的自然工质而不断得到广泛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典型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示范项目已在国内实施[1-3]。虽然很多自然工质对如LiBr-H2O[4],NH3-H2O[5],NH3-H2O和LiNO3-NH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升;郝英立;;竖直管内降膜流动气液两相运动数值模拟[J];热科学与技术;2008年01期
2 汪磊磊;由世俊;王书中;杨筱静;;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10期
3 宋建;胡珀;暴凯;杨燕华;;基于最小能量模型求解降膜最小湿润率问题的改进[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8期
4 于意奇;杨燕华;程旭;;平板降膜波动形态的数值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11期
5 宋健;于意奇;杨燕华;;平板降膜流动统计规律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2年05期
6 牛晓峰;杜垲;杜顺祥;;磁场作用下垂直管外氨水降膜吸收的模型[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7 崔晓钰;石景祯;徐之平;唐聪;;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过程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彭友顺;杨立;杜永成;;过冷降膜的温度场及红外隐身应用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10期
9 崔晓钰,蔡祖恢,李美玲;膜内横向对流对溴化锂降膜吸收过程影响的数值计算[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李艳;张书超;梅宁;赵杰;;水平螺旋槽管降膜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磊磊;由世俊;王书中;杨筱静;;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2 毛雯萍;孙靖瑜;陆震;曹卫华;李大庆;;垂直管外降膜吸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毛雯萍;孙靖瑜;陆震;曹卫华;李大庆;;垂直管外降膜吸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罗林聪;张冠敏;潘继红;田茂诚;;管形对水平管外降膜流动流型及波长的影响[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5 牛晓峰;王良虎;杜垲;;一种氨水垂直降膜吸收传质模型[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大庆;陆震;范林;;降膜吸收器新设计方法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张茂勇;张军;郑良村;马宁;;降膜冷凝器技术及其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实践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铁;杜垲;徐正宏;;磁场对氨水吸收过程影响的机理及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魏双林;高性能圆块式石墨降膜吸收器投放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8年
2 魏双林;石墨降膜吸收器造福氯碱环保[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魏双林;石墨降膜吸收器换热效率高[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华;蒸汽横掠降膜流动水平管束的两相流动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艳丽;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牟兴森;横管外降膜流动与蒸发传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于意奇;大尺度平板水膜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尹涌澜;沉降膜换热器基础研究及其复合源热泵系统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孙博;气液降膜流动的计算传递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7 薄守石;溴化锂溶液降膜流动及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书中;水平管束降膜动力学与界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张建文;降膜结晶技术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曦;淋激式换热器降膜换热理论分析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曾金辉;同轴降膜放电反应器等离子体降解布洛芬的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孙玉祥;横管外降膜流动与蒸发传热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凡伟伟;[EMIM][DEP]/H_2O垂直管外降膜性能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胡会涛;氨水纳米溶液降膜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鄂文汲;氨水吸收器热质交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D];东南大学;2015年
7 王晶;洗涤冷却室内流体流动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发勇;翅片管降膜冷凝器的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水平管外降膜吸收强化传热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徐孟飞;双工质对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与降膜发生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3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00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