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次级通道在线辨识新算法的振动主动控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次级通道在线辨识新算法的振动主动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振动主动控制 次级通道在线辨识 自适应滤波 滤波型最小均方算法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滤波型最小均方(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简称FXLMS)算法次级通道在线辨识方法,将其应用到结构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中。该算法可以消除主动控制环节和次级通道辨识环节相互影响,加快系统的收敛速度,并有效消除附加随机信号对待控制区域残余振动的影响,简化了系统算法的复杂度。将该方法基于LABVIEW进行振动控制仿真,从收敛性能和振动控制效果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其改进优势。以简支梁为控制对象,用本研究方法进行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对简支梁的振动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说明该基于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的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次级通道在线辨识 自适应滤波 滤波型最小均方算法
【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ZA52001)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0115K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19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TB535
【正文快照】: 引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构的扰动或不必要的大幅振动会破坏结构性能,导致不稳定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振动主动控制能有效抑制扰动,弥补被动控制的缺点,具有减振效果好、功耗低和自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近年来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1]。文献[2-3]就主动控制算法应用到振动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萍;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机械;2005年02期
2 蔺玉辉;靳晓雄;肖勇;;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6年07期
3 王加春,李旦,董申;振动主动控制中的三个问题[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1期
4 屈文忠,艾春安,孙进才,邱阳;宽带振动主动控制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J];机械强度;2003年01期
5 邱金波,丁汉;旋转圆盘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及实验研究的发展[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2期
6 耿英;方勃;耿辉;范红;;压电材料在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年05期
7 胡海岩;振动主动控制中的时滞动力学问题[J];振动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8 邱金波,黄协清,王大庆,陈天宁;回转圆盘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年02期
9 冯玮,柳春图,曾晓辉,胡振威;智能梁振动主动控制的广义位置函数法[J];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福强,岳林,张令弥;基于加速度测量的柔性智能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J];宇航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平;杨东利;魏燕定;陈子辰;;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A];华东五省振动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朱海潮;何琳;姜荣俊;;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3 李凤明;陈照波;黄文虎;;锥壳结构的受迫振动响应分析和振动主动控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清;李鹏;伍晓红;;含时滞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截点法[A];2009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永志;李明强;王国胜;马小艳;;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特性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志伟;黄雪峰;沈星;;基于压电变压器和压电纤维的飞机垂直尾翼振动主动控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吕秀秀;李凤明;;点阵夹芯复合材料梁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李生权;季宏丽;裘进浩;;基于输出预估自抗扰策略的加筋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9 罗亚军;谢石林;张希农;;基于多层压电作动器的蜂窝夹层板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赖凌云;王国胜;;基于PCL的振动控制位置优选模块设计及应用[A];江西省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嘉全;浮筏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胡红生;移动质量激励梁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3 周星德;柔性框架结构智能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4 高志远;基于前馈与混合自适应算法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5 孙红灵;振动主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倩琳;多台铣床和基础耦合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2 高伟;随机参数智能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田鹏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杨建波;基于圆形簧片的冲击振动主动控制装置设计及其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玉辉;基于神经网络的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王培元;基于噪声衰减在线辨识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朱海霞;基于压电变压器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小型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邢峰;车身板件压电式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浩江;空间可展开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振动主动抑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吕根贵;硬盘悬臂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0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01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