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漫川关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4:39
本文关键词:山阳县漫川关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漫川关 滑坡 稳定性 FLAC 3D 治理设计 抗滑桩
【摘要】:山阳县漫川关滑坡位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的西北侧。近年来,由于在滑坡前缘人工开挖取土,致使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差,危险性很大。因此,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查明该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和FLAC 3D数值模拟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漫川关滑坡的地质背景入手,全面地分析了滑坡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了滑坡的规模、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选择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在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该滑坡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3)根据漫川关滑坡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FLAC-3D建立了三维空间数值模型,分析该滑坡在天然和饱水工况下的位移场、应力场等分布规律,得出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不会出现瞬时失稳滑动;在饱水状态下该滑坡处于失稳状态,容易出现瞬时失稳滑动。FLAC的计算结果与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4)根据该滑坡的稳定性评价结果,通过方案比选,提出采用抗滑桩、重力式挡墙和排水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并对抗滑桩和重力式挡土墙的受力状态、内力、稳定性和配筋等有关参数设计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均满足要求。对截水沟和排水沟的尺寸和断面面积进行了设计,满足排水要求。
【关键词】:漫川关 滑坡 稳定性 FLAC 3D 治理设计 抗滑桩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2.22;TU75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14
- 1.2.1 稳定性评价的现状9-11
- 1.2.2 滑坡处治技术的研究现状11-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
- 1.3.2 技术路线14-16
- 2 漫川关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特征16-24
- 2.1 工程地质条件16-20
- 2.1.1 地形地貌16
- 2.1.2 气象和水文16-18
- 2.1.3 地层岩性18
- 2.1.4 地质构造18
- 2.1.5 水文地质条件18-19
- 2.1.6 地震19-20
- 2.2 滑坡特征20-24
- 2.2.1 滑坡形态特征20-22
- 2.2.2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22-24
- 3 漫川关滑坡的稳定性评价24-41
- 3.1 定性分析24
- 3.2 定量分析24-41
- 3.2.1 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24-25
- 3.2.2 计算参数的选取25-28
- 3.2.3 安全系数的选取及稳定性评价28
- 3.2.4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28-41
- 4 基于FLAC 3D的滑坡稳定性分析41-58
- 4.1 FLAC概述41-44
- 4.1.1 FLAC基本原理41-44
- 4.1.2 FLAC-3D求解流程44
- 4.2 FLAC-3D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确定44-47
- 4.3 FLAC-3D模拟结果分析47-58
- 4.3.1 天然工况下漫川关滑坡稳定性的FLAC-3D模拟47-52
- 4.3.2 饱水工况下漫川关滑坡稳定性的FLAC-3D模拟52-58
- 5 漫川关滑坡综合治理研究58-79
- 5.1 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58
- 5.2 滑坡治理方案58-59
- 5.2.1 方案一:抗滑桩+排水+重力式挡土墙58-59
- 5.2.2 方案二:排水+削方减载+重力式挡土墙59
- 5.2.3 方案三:采用锚索抗滑桩+挡土墙+排水59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治理方案优选59-63
- 5.3.1 确定类因素集即类因子层及评价集59-60
- 5.3.2 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60-61
- 5.3.3 确定权系数61-62
- 5.3.4 确定模糊矩阵62-63
- 5.3.5 治理方案优选63
- 5.4 滑坡治理方案计算63-79
- 5.4.1 滑坡推力计算63-64
- 5.4.2 抗滑桩设计要求64
- 5.4.3 抗滑桩有关参数设计64-72
- 5.4.4 挡土墙设计72-75
- 5.4.5 防水措施75-79
- 6 结论与展望79-81
- 6.1 结论79-80
- 6.2 展望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荣;欧明喜;郑颖人;张永兴;周杨;;h型抗滑桩抗滑机制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年02期
2 付晓东;盛谦;张勇慧;;开挖及动荷载作用下边坡响应的DDA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3 田东方;刘德富;郑宏;王世梅;;降雨条件下滑坡排水沟排水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4 谢秀栋;方建瑞;范炜;程心恕;;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2期
5 王引生;王恭先;王祯;楚小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J];中国铁道科学;2007年05期
6 秦卫星;陈胜宏;陈士军;;有限单元法分析边坡稳定的若干问题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04期
7 杨志法,张路青,祝介旺;四项边坡加固新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1期
8 吴顺川,高永涛,金爱兵;失稳高陡路堑边坡桩锚加固方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1期
9 史贵才,葛修润,王水林;6节点无界元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05年10期
10 张均锋,丁桦;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极限平衡法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12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12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