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14 14:19

  本文关键词: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及其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磁流变阻尼器 磁场 出力 示功图 刚度 阻尼 隔振 地面共振


【摘要】:针对常见被动式阻尼器参数不可控的缺点,本文开展了半主动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舰载设备的宽频隔振和直升机“地面共振”的抑制。挤压模式下的磁流变阻尼器常用于大阻尼小位移的场合。基于此工作模式,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并通过磁场定性分析和有限元数值分析验证磁路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得到了工作间隙处的磁感应强度随电流和间隙大小变化的关系,并依据磁流变液的双粘性力学模型,分析该阻尼器的理论出力,为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阻尼器的漏磁量、静出力、示功图是其重要的应用依据。漏磁和静出力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磁流变阻尼器漏磁可忽略不计,磁路设计合理;加载电流接近0.5A时阻尼器的静出力骤增,且在电流较大时,其静出力大小受磁流变液的沉降作用影响较明显。通过采集阻尼器在不同电流和激励频率下的力和位移的时域信号,处理数据得到其示功图、平均刚度和等效阻尼,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示功图的面积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其受激励频率的影响很小;0A电流下,阻尼器表现出一定的负刚度,且激励频率越高,负刚度越大,而当电流达到一定值以后,平均刚度受激励频率影响的规律并不明显;0A电流下,在2-26Hz的激励范围内,等效阻尼受激励频率的影响较小;在0.5A和1A电流时,在2-8Hz频段范围内,阻尼器的等效阻尼受激励频率的影响较大,在10Hz-26Hz频段范围内,阻尼器的等效阻尼受激励频率的影响较小。针对舰载设备的振动工况,将磁流变阻尼器与钢丝绳弹簧并联,设计了一套磁流变隔振系统,通过仿真该变刚度、变阻尼系统的隔振性能,提出基于“状态切换”思想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并对隔振系统在“无阻尼器”和“阻尼器0A电流”、“阻尼器1A电流”、“带控制器的阻尼器”四种状态下的隔振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状态切换”思想的磁流变半主动隔振系统,在5-60Hz激励频率范围内,瞬态最大振动传递率为103%,稳态隔振效果良好。最后,将磁流变阻尼器与圆柱螺旋弹簧并联,设计了一种隔振器,提出了隔振新思路。针对直升机“地面共振”不稳定现象,以桨叶-桨毂式的布置方式,将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旋翼减摆器应用到直升机系统中,并建立了“地面共振”分析模型,利用罗斯-霍尔维茨准则分析其稳定的条件,得到了系统的稳定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磁流变减摆器能使系统稳定通过“地面共振”区域;通过一定的控制算法,同时调节减摆和起落架阻尼,能为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直升机提供安全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53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阻尼器设计与试验建模[J];振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昊;胡海岩;;磁流变阻尼器的模糊逼近[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王代华;袁刚;李一平;;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器控制器的实验测试[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4 沙凌锋;徐赵东;李爱群;郭迎庆;;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5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J];液压与气动;2008年10期

6 王昊;史小梅;;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9年12期

7 马新娜;杨绍普;刘晓星;葛占胜;;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8 李占卫;郑建国;;磁流变阻尼器间隙结构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5期

9 许利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0期

10 徐海鹏;张红辉;余昭;;单出杆磁流变阻尼器特性影响因素及其附加刚度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娜;杨绍普;陈恩利;钱涛;;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海为;程亚鹏;林庆立;;安装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祥金;沈娜;;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主动变阻尼减振控制系统设计[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昊;胡海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整车半主动悬架的开关控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孙清;伍晓红;胡志义;;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肖志荣;孙炳楠;;磁流变阻尼器的一种智能模型[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军;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张莉洁;冲击载荷下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黄继;含磁流变阻尼器自动武器缓冲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4 张红辉;磁偏置内旁通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蒋学争;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能量捕获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史鹏飞;磁流变阻尼器的拟负刚度控制及实时混合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付杰;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涂奉臣;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整星半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赵春;磁流变冲击缓冲装置的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石秀东;磁流变减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龙亭;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原理及其能量管理电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占卫;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涛;面向病理性震颤抑震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蔡路;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仿真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仕游;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悬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张猛;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王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袁秋玲;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船舶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9 董其明;结构振动控制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瑞静;爆胎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8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288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