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ESim的液氮可控传输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 液氮 可控传输 性能分析 两相流 AMESim 出处:《低温工程》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超低温冷却加工液氮可控传输难题,分析了热流量、管路压降等复杂因素对液氮可控传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AMESim的液氮可控传输性能分析方法,建立了受热管道液氮两相流动传热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液氮可控传输原理性系统。通过对比实验表明,提高系统的输入压力能够增大低温流体的流量,缩短系统进入热平衡状态的时间,提高输出流体的干度和流型的稳定性;研制出的液氮可控传输原理性系统在输入压力为1.3 MPa时,在一定的开口范围内,能够稳定输出流量可控的低干度流体,且符合超低温冷却加工的要求。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controllable liquid nitrogen transfer in ultra-low temperature cooling proces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mplex factors, such as heat flow rate and pipeline pressure drop, on controllable liquid nitrogen transport is analyzed. A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controllable transport performance of liquid nitrogen based on AMESim is proposed, and a numerical model for heat transfer of liquid nitrogen two-phase flow in heated pipeline is established. A set of liquid nitrogen controllable transport principle system is developed.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shows that increasing the input pressure of the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flow rate of low temperature fluid and shorten the time of entering the heat balance state of the system. Increasing the dryness of the output flui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flow pattern; When the input pressure is 1. 3 MPa, the developed liquid nitrogen controllable transport principle system can stabilize the output of low dryness fluid with controllable flow rate within a certain opening rang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ltra-low temperature cooling processing.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基金】:NSFC-辽宁联合基金重点基金(No.U1608251) 辽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No.2015106006)
【分类号】:TB661;TG506.3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液氮、液氧、液氢等低温介质在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超导磁体的冷却、低温微创手术、超低温冷却加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1]。以液氮作为冷却介质实施超低温冷却加工,在延长刀具寿命、提高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亦对传输至刀具-工件交互作用区域的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云超;王春海;宁智;;求解不可压缩两相流的复合Level Set-VOF方法[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2 杨映文;杨喜春;;大孤山选厂两相流泵通过省级技术鉴定[J];金属矿山;1987年10期
3 郭鸿志,冯旭;向冶金熔池中心底吹惰性气体的两相流流场[J];冶金能源;1988年03期
4 陈家琅;李儒;;铅直和倾斜管路中油-水两相流的流动型态[J];国外油田工程;1990年04期
5 冯叔初;;闸阀、孔板两相流压降的计算[J];油田地面工程;1986年06期
6 韩济亮;莫经伦;侯淑珍;;倾斜管中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流的实验研究[J];油田地面工程;1987年03期
7 阎周琳;陈爱华;李静海;鲍亦令;杨励丹;;颗粒流体两相流结构极值行为的初步研究[J];化工冶金;1993年02期
8 赵文,鲍智江,李建隆;垂直两相流中流体力学特性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9 安琦,周银生;一种新型气油两相流的流变模型[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6年01期
10 张金磊,苏明旭,蔡小舒;浓度对超声检测颗粒两相流的影响[J];中国粉体技术;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良;;一元两相流几个基本方程[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四)--物流与仓储气力输送[C];1984年
2 李涛;秦丰华;朱雨建;杨基明;;阵列式单极电导探针在两相流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李廷秋;常杏;;多物体出入水砰击的两相流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4 鄢炳火;于雷;;改进的并联管内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国良;尚庆;袁湘江;;基于预处理方法的空化两相流算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研讨会2013论文集[C];2013年
6 王化祥;张立峰;崔自强;许燕斌;何泳成;;基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测量[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薛明华;苏明旭;蔡小舒;;超声宽频阻抗谱表征颗粒两相流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许联锋;陈刚;;水汽两相流中气泡粒径与浓度分布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武相;;新型电容传感器的两相流相持率测量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10 陶柯;姚军;;滑移边界条件下不同流道中悬浮颗粒两相流流动[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见习记者 孙小蕊;让民营经济赢得更多喝彩[N];洛阳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阚哲;基于静电传感器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高忠科;两相流复杂网络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刘通;产液气井两相流机理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靓;气液混合顶吹强化搅拌优化实验及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丽;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其在两相流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坤鹏;波流作用下层移输沙的两相流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4 贺松;飞沫粒子悬浮两相湍流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5 鲁贵祥;基于两相流原理的水辅成型穿透过程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6年
6 张月皓;两相流超声编码激励测试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刘伟信;基于半导体激光传感器测量方法的两相流流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傅三富;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技术在两相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张俊晶;两相流参数的软测量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10 罗彤;两相流流动特性混沌动力结构突变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6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46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