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滚轮传动 力学模型 噪声预测 减振降噪 噪声评价 出处:《江苏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滚轮传动装置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但工作中产生巨大噪声,成为生产车间主要的噪声源,对工人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制约社会经济进步。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的研究方法及其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并讨论其产生机理及减振降噪措施。工作特色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研究滚轮传动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集总参数法,将整个滚轮传动系统简化为37个集中质量振动系统,建立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力学模型;确定滚轮传动系统模型中各参数,采用振型叠加法对其振动微分方程进行计算并编成matlab程序,以研究滚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 二、首次研究并建立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预测模型。提取滚轮传动系统4种典型工况下振动加速度试验值,对该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通过virtual.lab软件的载荷识别逆运算功能,获取滚轮传动系统等效激励载荷频谱,将获得的激励频谱加载到滚轮传动系统力学模型,研究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特性,与试验实测得辐射噪声进行对比分析,对滚轮传动系统噪声预测模型进行修正;使用修正后滚轮传动系统噪声预测模型,对滚轮系统其余多种工况辐射噪声进行预测并与相应工况试验数据对比,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滚轮传动系统噪声预测模型的正确性。 三、创新性运用有限元AML方法解决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问题。由于滚轮传动系统结构和工况特殊,对其振动噪声研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被动件、基座部件及滚轮整体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建立滚轮传动系统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响应特性;根据滚轮传动系统现场工况环境,建立滚轮传动系统声学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AML方法研究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声场,获得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声场中场点声压级,该场点声压级与试验测试的声压级进行对比,频谱一致性良好,验证了有限元AML方法对局部边界表面辐射声场计算的可靠性。 四、采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影响因素。对滚轮系统振动噪声频谱研究结果表明:滚轮系统振动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350Hz~1300Hz:多个质点位置振动噪声最大峰值及次峰值集中在600Hz和400Hz两个频率点附近,接近滚轮系统力学模型第18阶固有频率;研究滚轮轮对偏差、滚轮摩擦、增添结构阻尼材料及激励不均等因素对滚轮系统辐射噪声影响,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间位置轮对偏差对滚轮系统辐射噪声影响最大。 五、提出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结构方案,设计并制作一套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研究引起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原因提出多种滚轮传动系统减振降噪的方案;将其中一种减振降噪方案进行实施,制作一套用于现场安装调试并进行振动噪声对比试验的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结果表明: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降噪效果明显,平均降噪量达到10dB。新的滚轮传动系统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已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六、提出滚轮传动系统噪声测量与评价新方法。对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进行理论研究,在研究机器设备辐射声功率计算方法相关国家标准基础上,提出采用半圆柱面法测量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声功率;根据滚轮系统现场工况实际情况,提出采用一定距离滚轮轴线测量声压评价滚轮系统辐射噪声的方法。 研究工作首次建立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预测模型,研究滚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噪声辐射特性;创新性将有限元AML方法运用于解决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问题;采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的影响因素;提出多种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结构方案,设计并制作低噪声滚轮传动系统一套;提出滚轮传动系统辐射噪声测量与评价新方法,开创性地为滚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对汽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具有参考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5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蔚;;德纳前端装载机传动系统[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8年02期
2 盛伯浩;机床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J];机床;1982年10期
3 王书林;王林;夏冰;郭景满;王开瑞;罗玉华;;吊车、车辆走行传动系统实现柔性化的理论和依据[J];建筑机械;1990年06期
4 ;朗格:传奇的芝麻链传动系统[J];航空港;2011年09期
5 杨珏,张文明,宁晓斌;传动系统布置型式和速度波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李笑,李瑰贤,赵永强,陈晶;机械爬楼装置的传动系统方案研究[J];机械传动;2005年04期
7 程振东,贾会星,田晋跃;车辆差速静液传动系统应用特性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5年01期
8 孙冬野;迮素芳;秦大同;;回流式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17期
9 云清;;力士乐液压风扇传动系统:让发动机保持理想温度[J];商用汽车;2011年13期
10 陈爱平;肖阳;;冷却圆筒传动系统分析与改造[J];机电信息;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书林;崔文好;;传动系统柔性化理论依据[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专业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8年
2 史文胜;;化灰机传动系统安装工艺研究[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龙威;赵彬;;精密空气静压导轨组件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五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姚远;张红军;罗峗;金鼎昌;;机车传动系统扭转-轮对纵向耦合振动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赵克刚;姚伟浩;;车辆传动系统旋转部件扭振固有特性测试方法研究[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陈宝瑞;李和言;孙涛;;静液传动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贺元成;罗旭东;冯彦宾;郑自求;;DMGH传动系统的特点及探讨[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斌;;某型活塞发动机的发电机传动系统改进[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姜继海;曹健;高维忠;;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分段PID转速控制及其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10 尹华兵;邵朋礼;程瑞廷;;机械传动系扭振通用模型研究[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凤金;北车青岛四方所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N];青岛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唐克军 本报通讯员 王凤金;为城轨列车装上“中国心”[N];人民铁道;2011年
3 通讯员 张华;上推后传动系统配套出口船[N];中国船舶报;2008年
4 MEB记者 天怡;斯维奇公司5兆瓦传动系统在海装风电近海机组成功运行[N];机电商报;2013年
5 记者 陆宇;Romax推出风机大兆瓦传动系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6 金小萍;工程船传动系统成杭齿新亮点[N];中国船舶报;2010年
7 晓文;TFE开发机载传动系统新技术[N];中国航空报;2003年
8 记者 赖瑛;GKN计划扩展在华业务[N];民营经济报;2005年
9 肖燕;英国GKN传动系统部加快中国拓展[N];科技日报;2004年
10 佛山市金利顺陶瓷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彭芳;窑炉传动系统状态与煅烧的精细控制[N];广东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超;双速卷扬机多流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动态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02年
2 谷泉;大型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状态退化的振动特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3 许焰;大间隙磁力传动系统驱动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立华;汽车螺旋锥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蒋章雷;风电机组传动系统运行稳定性劣化趋势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曾宪任;滚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俊伟;城市公交静液传动系统节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泉;基于虚拟样机的旋转平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海峰;行星齿轮机构传动系统动态优化设计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4 许立新;步进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苏敏;数控伺服压力机传动系统特性分析及其结构实现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6 曹辉;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及控制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7 鲁\,
本文编号:1487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48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