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欧拉屈曲梁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实现及抑振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非线性 切入点:动力吸振器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欧拉屈曲梁和线性弹簧并联使用,构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建立了安装欧拉屈曲梁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推导了主从振系的频响方程组。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比计算了在瞬态激励和多频稳态激励条件下,未安装吸振器、安装线性和非线性吸振器时主振系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欧拉屈曲梁的初始挠度、初始倾角和阻尼系数对其振动抑制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欧拉屈曲梁设计参数成功构建了非线性动力吸振器;与安装线性吸振器前后的主振系响应相比,对主振系的抑振效果明显;欧拉屈曲梁初始挠度和阻尼系数存在最优值;初始倾角增大可增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抑制能力。
[Abstract]:Using the Euler buckling beam in parallel with the linear spring,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nonlinear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of Euler buckled beam is established. The frequency response equations of master and slave vibration system are derived by using harmonic balance method. In the case of transient excitation and multi-frequency steady-state excitation, the ratio is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vibration system in the time domain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when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vibration absorbers are not installed. On this basis, the initial deflection of the Euler buckling beam is developed. The effect of initial dip angle and damping coefficient on the vibration suppression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proposed Euler buckling beam successfully construct a nonlinear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main vibration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linear vibration absorber. The initial deflection and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Euler buckling beam are optimal, and the vibration suppression ability of the nonlinear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can be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initial dip angle.
【作者单位】: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5014)
【分类号】:TB5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殷小涛;孟再强;刘兴星;肖心想;李鸿光;;非规则弹性片高静低动的隔振特性[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年06期
2 刘兴天;黄修长;张志谊;华宏星;;激励幅值及载荷对准零刚度隔振器特性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3 楼京俊;唐斯密;朱石坚;赵存生;;改进的本质非线性吸振器宽频吸振参数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4 唐斯密;朱石坚;楼京俊;;非线性吸振器刚度调整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01期
5 赵艳影;徐鉴;;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机理[J];力学学报;2008年01期
6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欧拉压杆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强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海;赵寿根;何玉金;李涛;;正负刚度并联准零刚度隔振器的静态特性研究[J];强度与环境;2017年06期
2 孙斌;吴志强;;基于非线性能量阱的双频激励非线性系统减振[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7年11期
3 邵栋;陆泽琦;陈立群;;非线性刚度非线性阻尼隔振系统功率流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4 程春;李舜酩;王勇;江星星;;考虑载荷变化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动态特性[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7年04期
5 柴凯;朱石坚;杨庆超;楼京俊;;新型准零刚度隔振系统设计与特性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马宝忠;任传波;周继磊;;含分数阶导数的1/4悬架模型时滞反馈控制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21期
7 妥吉英;邓兆祥;张河山;黄伟;杨攀;何剑锋;;新型扭转准零刚度的振动角度传感系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8期
8 张舒;徐鉴;;时滞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力学学报;2017年03期
9 蓝双;杨晓翔;;剪叉式准零刚度隔振器的设计及其动力学仿真[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7年02期
10 彭剑;张改;胡霞;谢献忠;;压电弹性梁主共振响应的时滞加速度反馈控制[J];振动与冲击;2016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雪;陈前;滕汉东;;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主共振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5期
2 胡光军;周生通;李鸿光;;一种非线性隔振器的静力分析与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1年06期
3 肖斌;李彪;夏春艳;刘文帅;刘志刚;;基于功率流法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4 靳晓雄;肖勇;蔺玉辉;朱娜;;空气弹簧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年03期
5 赵艳影;徐鉴;;时滞动力吸振器及其对主系统振动的影响[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6 陈继峰;程远胜;;具有非线性刚度动力吸振器的隔振系统半主动控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6期
7 刘文法;向阳;;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宽带动力吸振器技术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6期
8 孙志卓;王全娟;王付山;;一种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9 张建卓,董申,李旦;基于正负刚度并联的新型隔振系统研究[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4期
10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小勇,胡海岩;可调间隙的半主动吸振器及其实现[J];振动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2 闫晓军,聂景旭;双质量磁吸振器理论与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3 黄维财;盛美萍;薛扬;;宽带波导吸振器吸振性能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张也弛;孔宪仁;杨正贤;张红亮;;非线性吸振器的靶能量传递及参数设计[J];振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5 楼京俊;唐斯密;朱石坚;赵存生;;改进的本质非线性吸振器宽频吸振参数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6 黄其柏,曹明艺,廖道训;梁类波导吸振器的动力特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08期
7 柳贵东,马国利,佘龙华;磁悬浮主动吸振器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年06期
8 冯丹凤,黄其柏,廖道训;基于简谐激励的开槽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J];振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9 冯丹凤,黄其柏,廖道训;连续激励下的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2期
10 张鲲;陈海波;王莲花;龚兴龙;张培强;;吸振器在浮筏上减振应用的有限元分析[J];实验力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申永军;;半主动吸振器的解析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赵海;曹登庆;;带动态吸振器复合材料壁板的气动颤振及其抑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刘长河;王英贤;;静力吸振与预应力吸振器[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震;孙玉东;;管道主动吸振器前馈自适应控制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房杰;王琪;王士敏;;含库仑摩擦和粘性阻尼吸振器的优化设计[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6 房杰;王士敏;王琪;;一类宽频时滞吸振器的减振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孝斌;庞业珍;张晓伟;李彦;;一种新型作动器惯性吸振器的设计研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8 钱峰;凌爱民;朱艳;程起有;;基于桨毂减振系统的直升机振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A];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荣;周期空腹板结构的带隙及减振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彭超;若干振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鲲;带有动力吸振器浮筏隔振系统的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闫晓军;随机载荷下SMA减振器及磁吸振器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晓镭;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肖肖;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设计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3 杨健;基于谱响应分析的动力学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夏雪然;基于调谐质量吸振器的转子与管道振动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陈俊伟;基于液弹吸振器的旋翼桨叶摆振载荷抑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赵艳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特性及其主动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陆颖华;连续系统的无阻尼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李雨田;滚子吸振器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小磊;基于多体动力学的直升机双线摆桨毂吸振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崔世明;阻尼可调式电磁吸振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6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1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