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09:19

  本文选题:散居家庭 切入点:互联网 出处:《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模式也有了较大改变,一个家族中各个家庭同城或异地分散居住已成常态。而为了弥补空间距离带来的交流障碍,电话、互联网等远程通信方式成了人们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互联网产品进入家庭已是必然趋势。但是,一个家庭中的两代或三代人会因为各自年龄、学识、学习能力、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对新型交流方式的接受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家庭成员间的互动障碍除了原本的互动内容有代沟外,又多了项互动方式上的脱节。本文对适用于提供家庭网络服务的产品特征及中国家庭用户的群体类别及其群体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提出符合中国家庭互动需求的家庭互联网服务模式,为散居家庭的互动障碍找到解决方法。通过对目前市场上现运营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产品和家庭型微型网络服务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出适用于搭建家庭环境网络服务平台的产品特征。结合中国用户的家庭观、居住方式、互动方式等相关理论,整理出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主要用户类型。按照用户类型寻找相符的访谈对象,深入了解用户的特征和家庭互动情况。后通过问卷调研,明确用户的体验目标、具体需求,并提出“在人机交互上提供能匹配不同用户操作水平的多种交互方式”、“在人人交互上提供能满足不同用户间互动需求的多层次互动模式”、“功能服务上与用户所处的家庭发展阶段相同步,满足家庭成长和发展需求”的产品设计思路。从需求出发构建用户模型及使用情境,确定产品的具体功能结构。以设计原则为基础,以智能手机为载体,进行交互流程和界面原型的方案设计并通过可用性测试完善对该方案进行设计优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living patterns have changed greatly, and it has become normal for families in a family to live together or in different place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 caused by the space distance, the telephone, Remote communication, such a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choice that people have to accept, and it is inevitable that Internet products will enter the family. However,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 a family will be able to learn because of their ag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learn.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interactive content, there is a generation gap in the interaction barrier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pplicable to the provision of home network services and the group categories and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amily users. Try to propose a home internet service model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family interaction in China.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arrier of scattered familie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products and the family micro network service products that are currently in operation in the market, Sorting out the product featur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building a network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home environment.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hinese users' family view, living style, interaction mode, etc., Sort out the main user types of the home micro-network service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user type, search for the consistent interview object, deeply understand the user's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interaction. The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clear the user's experience goal, the concrete need,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multi-level interaction mode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ulti-level interaction mode in human interaction", "multi-level interaction mode in human interaction", "functional service and user's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tage of family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product design to meet the needs of famil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the user model and the usage situation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specific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design principle, the design principle is used as the carrier, and the smart phone is the carrier. The design of interaction flow and interface prototyp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cheme is optimized by usability tes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芦金锋;王要武;;借鉴日本公营住宅经验建立我国低收入家庭住房租金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李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变革[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高敏;马克思和恩格斯家庭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梅;基于幸福经济学对我国家庭发展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闫伟荣;美国家庭学校的研究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3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33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